陋室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662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陋室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docx

《陋室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陋室铭.docx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唐代诗人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1简介

2原文

3作者简介

3.1写作背景

3.2作者争议

4注释

5朗读节奏

6译文

7文言现象

7.1一词多义

7.2词类活用

7.3古今异义

8作品鉴赏

9写作技法

9.1句式

9.2比兴

9.3反向立意

9.4线索

9.5托物言志

9.6抒情

9.7主题

9.8修辞

10主题思想

11层次内容

12经典诗句

1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

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

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选自《全唐文》。

诗成之后,由书法家柳公权书《陋室铭》写并勒之成碑,树建市旁。

后因战乱洗劫,室碑俱毁。

现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郭小永楷书作品陋室铭

  陋室铭书法作品

2原文

  《陋室铭》巨文刚书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

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

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

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

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

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还没有得到考证。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

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

“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

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

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

有《刘宾客文集》。

写作背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如今改为纪念馆。

作者争议

刘禹锡是《陋室铭》教科书中公认的作者。

  崔沔

刘禹锡闻名遐迩。

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的自明。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另一种说法,崔沔为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

“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

官监察御史。

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

久之召还。

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

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

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

再迁太子宾客。

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

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

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

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

”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

  刘禹锡

辞》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

作《竹枝词》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

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

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词》……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

”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词》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

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陋室铭》到底出于谁人之手呢?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

“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

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

岑羲(侍中)深器之,曰:

‘今郗诜也。

’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

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卒谥‘孝’。

”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

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

“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

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

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

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

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1]

4注释

  素琴

选自《全唐文》卷608(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

1.陋室:

简陋的屋子。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在(zài):

在于,动词。

3.名(míng):

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灵(líng):

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5.斯是陋室(lòushì):

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

指示代词,此,这。

是:

表示判断。

陋室:

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惟吾德馨(xīn):

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

德行高尚。

《尚书·君陈》: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7.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

长到;入:

映入。

8.鸿儒(hóngrú)指博学的人。

鸿:

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

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

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

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

珍贵的。

  金经

12.丝竹:

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之:

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乱耳:

扰乱双耳。

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案牍(dú):

(官府的)公文,文书。

16.劳形:

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17.南阳:

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

简陋的小屋子。

19.孔子云:

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选自《论语·子罕》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1]

20.何陋之有:

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全句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

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了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铺上台阶,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满目)青葱。

(与我)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交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章主旨: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于清贫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7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2]

词类活用

⒈名:

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

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例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

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

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

苔痕上阶绿

⒎绿:

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

苔痕上阶绿[2]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

身体;今常用义为:

.....的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

品德高尚;今义为:

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

大,渊博;今义为:

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

丝绸和竹子)[2]

5.可以调素琴(调:

弹奏;今义为:

调解)

8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破迷开悟,引人入胜的文章。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

  陋室铭

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文意:

调琴不乱耳(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阅经无劳形(能够背诵《金刚经》不需要案牍之劳形),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

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

何陋之有?

”,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9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喻,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

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

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

  陋室铭·蒙汉良书

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

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

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修辞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与起兴的手法

5.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10主题思想

这篇铭文融诗文之长,简短而又精粹,情丰而又理胜。

写的是“陋室”,赞美的是“德馨”。

因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生光,无陋可言,读起来气象雄浑,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