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284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汇总Word下载.docx

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

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

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

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

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

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

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万吨巨轮在水面上。

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水有浮力。

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

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

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

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

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神奇的水》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在《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老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3.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烧杯(红水)、粉笔、塑料尺、烧杯(热水)、曲别针塑料杯(一满杯水)。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如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应该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说教学过程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老师谈话导入,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着,老师创设了一个魔术情景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魔术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或想研究的问题。

古人云:

学贵思疑。

爱因斯坦也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

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也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但作为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引导学生善问,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问题入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

学生的问题提出来了,在就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于是老师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实验哪些物体水会沿着它上升,哪些物体水不能沿着它上升,能上升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一环紧扣一环,从而让学生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这一性质。

之后,老师又设计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能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杯装得满满的水中是否能放东西,能放多少个曲别针。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和老师一起实验验证,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这时,学生的脑子里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

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

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是:

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

“水往低处流。

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

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

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

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

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

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

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

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根和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

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2单元《植物的一生》中的第2课。

本课认识植物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根和茎。

植物的茎根据形态也可以分成几大类,但这儿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学生知道虽然他们形态各异,但都是属于植物的茎。

茎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养料,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观察活动。

让学生亲自把吸了有颜色的水的植物的茎切开来看看,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植物的根根据它的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

直根和须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根,认识到所有的根都可以按形状分为这两大类。

根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物质。

本课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证明植物的根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本课可以分成根和茎两大块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根。

教材选择了把菠菜和仙人掌的茎作比较。

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可以不必用胡萝卜和仙人掌,选择别的植物的根进行比较,但必须是两种不同的。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挖一些比较小的连根的植物来,然后按形状来分类,从而认识直根和须根。

第二部分,茎。

教材中例举了几种形态各异的茎,其中有一幅图是仙人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会把仙人掌的茎当成叶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补充一些仙人掌茎和叶形状的相关知识,纠正学生以往的错误观点。

在证明茎的运输功能的实验中,教师需提前准备一株在红墨水中养过的植物,供学生解剖观察。

为了观察得更仔细,教师也可为学生准备放大镜帮助观察。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个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

2、能通过观察给根分类;

3、会通过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营养;

2、知道植物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

直根和须根;

3、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根的形态与作用

难点:

区分直根和须根

四、教学材料: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红墨水、菠菜、胡萝卜、大葱、萝卜、已经变色的芹菜

五、教学方法

读图问题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学习法

六、预习活动设计

1.观察各种植物的茎,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2.比较一下,菠菜的根和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并画下来

(一)导入

说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种子萌发后最先长出来的是什么吗?

(生猜)观察图片,说一说,实验材料有哪些?

大家看演示实验1视频,你觉得最先长出来的是什么?

(根)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

(板书:

植物的根)

1.认识带根的植物

谈话: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连根拔起的大葱和胡萝卜(菠菜)。

3.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株植物的根在哪里吗?

请一位学生上台指出并说明(在茎的下面须状的部分)

4.问:

你知道什么是根吗?

讨论:

你发现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你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

根就是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根的共同特点是:

1有根尖、根毛,2向下生长,3生长在地下。

(二)认识直根和须根及根的作用

1.认识直根和须根。

(1)谈话:

请大家从抽屉中拿出大葱和胡萝卜(菠菜),仔细观察这两棵植物的根,找找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把不同点记录下来,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2)学生观察记录(师巡视指导学生将看到的根画下来)。

(3)汇报观察结果。

生:

我看到的根是一条一条的,像胡须一样。

我看到的根是细细的,中间的根最粗。

(4)教师小结:

像胡萝卜(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我们在科学上叫它直根。

直根)像大葱、芹菜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

须根)

(5)师:

老师课前请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蔬菜,请你们按照刚才的概念将带来的蔬菜分一分类吧。

(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植物的根,给它们分一分类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大类。

(6)各组汇报交流。

2.拓展认识变态的根:

贮藏根——胡萝卜

(1.)师:

前面我们认识了直根和须根,其实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形态的根,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2.)播放课件,认识自然界中的变态根。

(3.)有些植物的根为了贮藏养料,变得肥厚多汁,形成贮藏根。

如:

萝卜,甘薯,甜菜。

3.认识根的作用。

你们知道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根能吸收水分

根能吸收养料

根能固定植物

?

(3)温故而知新:

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生命离不开水》----“小草每天喝多少水”你还记得吗?

A请我们看一看教材吧!

打开电子课本17

B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演示实验2介绍根的作用。

这说明了什么呢?

根据下面的事实分析根的作用。

课件展示,学生讨论。

a.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中。

b.大多数新鲜蔬菜水果中的含水量约为自身质量的70%~90%。

c.植物茂盛的地方,水土流失的现象少。

d.萝卜、山药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e.少数根有繁殖的作用。

根有哪些作用呢?

C小结:

观看视频:

根的作用clip_clip.flv

1、固定植物,固定土壤。

2、吸收水分和养料,并输送到地上部分。

3、贮藏营养。

4、少数根有繁殖的作用。

D拓展:

根还有哪些作用呢?

1.作药材和工业原料。

2.制作工艺品。

3.、、、、、美丽的根雕作品

(4)看书19页,加深对根的认识,谈话:

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的根

a分组讨论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都设计好了吗?

哪组先来汇报一下?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准备活动:

准备一棵植物(直根系的)和水。

便于观察,杜鹃花。

预测一下,这盆花的根可能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想一下,实验步骤,应该怎样做呢?

1.去掉花盆。

2.洗掉泥。

3.仔细观察。

说得有道理,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

可以量一量最长的根,可以将所有根的长度加起来,可以将根的长度和植株的长度作比较......

b各组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c课下实验观察。

(5)加深认识。

植物为了更好的生长,所以它的根都是特别发达的,比如一棵发育充分的冬黑麦有1400万条根,一棵只生长一年的苹果树苗,也有38000多条侧根,而且越高大的植物它的根系也扎得越深,普通的甜菜根可以入土3米,苜蓿的根可以入土5米。

三、认识形态各异的茎及其运输功能

1.认识形态各异的茎。

刚刚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根,接下来我们来观察植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茎。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上面的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3)各组交流。

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

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

(2)谈话:

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

(5)提问:

我们在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6)学;

(9)教师小结:

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

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

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合植物更好地生长。

2.认识茎的运输功能。

不管茎的形态长成什么样,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功能,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说明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然后讲解解剖和观察方法。

(6)学生回答。

(7)学生小组观察记录。

(8)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评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观察,认识到茎的运输作用。

教师要预先准备好充足的供学生研究的材料,还要进行安全教育。

这儿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帮助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到体用工具的好处。

四、总结延伸

1.谈话:

2.双色花:

取一朵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养在红色的水中,一半养在蓝色的水中,观察过了一段时间后,花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评析】本课有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根的分类,根和茎各种的作用等,所以教师在课结束前有必要帮学生理一理。

双色花是利用了茎运输的功能,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更深地认识到茎的运输功能。

2.布置作业

课后再仔细观察几种植物,比较一下根和茎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根和茎》

主根

根:

直根侧根

须根茎:

形态各异

《认识植物的根》科学实验记录单

二、研究根的作用

猜想: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三、研究根的特点

《根和茎》教学反思

根据学校与教研组安排,第二周我执教了三年级《根和茎》一课。

《根和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二课,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支持植株、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

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

而对于茎,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和课件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对于茎的作用,课前准备好插在红水中的茎,课堂上让学生解剖,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研组成员为我剖析了整堂课后,我觉得本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

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

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

在教学方法上,我总是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讲授法用的太多,没有体现“双主体”理念。

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主体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科学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活动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创新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过程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根和茎》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

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

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

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

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

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教学难点:

(4)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

(一):

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观察材料

(二):

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三):

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3、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

知道根的作用;

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

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

尊重事实。

二、说思想

1、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2、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3、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平,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4、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

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一个实验,并自制报告单填写。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二)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

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肯定会问:

根有什么作用?

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

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

“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