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852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 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

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

(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

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老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过渡:

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处景点?

”这一问题。

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

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

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

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

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

师板书:

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

(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

这么长有什么感觉?

(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

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师随机总结)

①“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

...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

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

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

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

播放画面

师:

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

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

(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

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

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屏示:

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

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

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

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

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

(抬头一看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

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

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壮丽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

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

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一排排()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绿。

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

(板书:

像)把昆明湖比作?

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

体会“滑”: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

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

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

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

在颐和园,占地面积最大的还不是万寿山呢?

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师述:

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

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

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

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

喜欢昆明湖吗?

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

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

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师板书:

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

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

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

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板书设计

长廊七百

颐和园万寿山…没有…相同…

(美丽)昆明湖…像…

课后反思:

现在,我就跳出课堂本身,针对这次公开课的前前后后的每一个环节,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从自己心灵的感触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教师需细读文本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的文本细读必不可少。

况且是这种公开课的教学。

这个思想是上完这一节课后重新而又深刻地认识到的。

原来固然知道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但是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沿袭着一贯的做法,点击鼠标,海量搜索,一篇设计选取一个环节,东拼西凑,总以为这是思维火花的集中,这是课堂亮点的多重绽放。

这一次的开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看到这样“设计”的结果,看似真的成了“采百家之长”,可是教案改了一回又一回,又总觉得不适合自己,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果不其然,经过试讲,只得重新翻盘,又回到了最初。

记得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谈了他的教学感言:

要想上好一节课,自己要反复地读文章,有感情地读,达到自己能够背诵的程度。

于是拿起书本读书,开始做细读文本的第一步。

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个字又一个字地咀嚼。

读完了文章,曾经认为很简单的一篇写景文章,自己也有了感觉。

可是,自己既没有去过颐和园,也对这里没有过多的了解,自己都不深知的内容,怎么可能讲好它呢?

况且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它的建造,它的历史,它的特色是需要我必须去了解的。

此时,觉得自己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平时自己低着头工作时,自我感觉颇为良好。

平时上课总是为学生的一个小小意外发现而惊喜,为自己的一个小小创新而得意,可是,等到要讲公开课了(这无疑对自己是一个全面的检阅),才觉得自己这点知识没涉及,那时代的历史没搞明白。

此时,又想起《给教师的建议》中所霍姆林斯基说到这样一个场景:

有位历史老师,课上得非常出色,每一句话语都极具感染力。

听课者问他“花了多长时间准备的这节课”时,他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话,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秘密。

这样的准备,这样的秘密,便是读书了。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那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定会轻而易举了。

慨然自己,平日的读书是多么的少而又少啊。

于是,此时的自己便开始了“亡羊补牢”。

便也只有在网上查阅那个时段的相关历史,颐和园、圆明园,以及北京皇家建筑的特色,在视频中搜索颐和园的讲解,昆明湖的录像,把央视十套的《中国明湖介绍》许多湖都一一看了,既作为本课资料的了解,也好像是兴趣所致吧。

总之,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的反复研读和观看,对颐和园的有了感性认识,也了解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让自己从内心里想说:

颐和园真的不愧是皇家园林。

对文本的解读,除了课文的熟悉,相关纵横的资料搜集,我还细细地研究了教参,确定单元训练重点,确定它和前后文章的关系,从而准确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因为只有把颐和园放入四年级的这一学段,放入第五单元的“世界遗产”这一主题单元,它的教学标准才能把握和定位。

通过这一次的文本细读,我真正认识到,作为教师,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当把教材解读很深,甚至更深,只有教师理解正确了,深广了,才能思考出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教学设计,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力,依据课堂的情况,适当的进行教学,驾驭课堂;才能依据学生的出其不意的问题,而给以潇洒的回答。

也正是这一次的文本细读,让自己定下决心:

工作再忙,读书时间决不能再少。

为了教学,更为了心灵。

二、学生需美读课文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文中有“她的美丽说不尽”一句。

是的,对于这样的写景文章,如果一味地是我去说无疑是言不尽也言不出其美丽的,而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充分地读。

在学习长廊的美、长这部分时,我采取了自由读,个人读,教师的范读,齐读,感悟读等多种形式。

在学习万寿山的景色,根据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这部分时,我根据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特点,采取了教师的引读,突出了作者在的写法上的特点。

而对于描写走近昆明湖的这部分内容,我意在设计以学生小导游介绍的方式来学习,可是,是学生对这一形式的喜爱?

还是确实对十七孔桥的狮子过于喜欢?

可能不是,他们还没有去细细地,美美地读,便纷纷表示自己来介绍,使得这一环节的读书浮于表面,没有落到实处。

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当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没有真正实现,情感的激发也变少了一点“真”。

对于语文学习,不论什么时候,感情都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而不是逼入文本的,只有恰如其分地读,有层次地读,真正地读书,才能真正地感悟文章的情感。

三、写作方法的渗透。

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考虑这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美、语言美,是一篇指导学生写游记的经典范文,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此类文章是观景大体走过,写景粗略交代,有大环节,没有细层次。

于是在教学时,重点放在长廊的教学上,品读了长廊的艺术美和风景美后,学生对长廊有了感性的认识。

我便抓住文章的叙述层次“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的顺序,让他们从写作的角度再认识。

我最后归纳总结出作者三看长廊的这种按顺序描写某一景点的方法。

有了这一方法的引路,在学习万寿山这一部分时,放手让他们自学,在上一环节按顺序写景的方法基础上,找出作者观察顺序,并通过引读来感受这一写景方法。

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只是在课堂上没有安排时间去利用方法对自己熟悉景物进行介绍。

而在在课外作业中,安排了这一项小练笔。

即:

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可以运用学过的方法来介绍一下吗?

或者介绍你所熟悉的家乡景物。

通过学生呈现的习作,我知道:

对于这样很具特点的文章,给予学生这样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是那么有必要。

设计的目标达成了,固然是自己所追求的。

但是课堂的精彩之处,理应在生成之时。

在这节课中,学生是在我的设计下走过了,没有精彩的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遗憾。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资料: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19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开始重建,作为慈禧太后颐养天年之处,以“颐养太和”之义改称颐和园。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office"/>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chemas-microsoft-com:

office:

smarttags"/>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于1987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其中水面约占3/4。

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

长廊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

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佛香阁

佛香阁:

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

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

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

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