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5128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届高三《创新设计》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学案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843年,英国强迫中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____________等特权。

③美法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取得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____________,________乘机入侵朝鲜。

2.过程

(1)战争爆发:

日本舰队在____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

清军______,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不许出海迎敌。

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

结果日军占领了______、________等地。

(5)威海卫战役:

日军攻占________,____________全军覆没。

3.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割__________、______及附属岛屿、____________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______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在通商口岸___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①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②新____________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③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④刺激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瓜分狂潮使中国____________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________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

镇压义和团。

3.过程

(1)发动战争

(2)顽强阻击:

________和清军爱国官兵在________和天津英勇抗击侵略者。

(3)攻陷北京

(4)妥协投降

4.结果:

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2)影响

【问题思考】

议一议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你同意吗?

为什么?

 

 

 

 

 

 

 

辨一辨 半殖民地半封建

 

 

 

 

 

 

 

想一想 《马关条约》当中,哪一条内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这一内容在列强侵华史上有什么影响?

 

 

 

 

 

 

 

说一说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

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

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受西方列强摆布。

你能判断这一现象发生在哪一时期吗?

说明理由。

 

 

 

 

 

 

 

 

 

 

 

读一读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是清朝封建统治腐朽,客观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考点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人们在研究历史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

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2.有人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3.读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一 鸦片战争示意图 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1)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提示:

从战争的进程和影响方面分析)

精讲 

(1)鸦片战争后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集中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了十一处通商口岸,遍及从海南到东北的整个沿海地区,并且深入到长江中游。

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天津等通商口岸已经临近清朝的心脏地带。

(2)从战争的进程看,侵略力量扩大。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侵略时间增长。

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

侵略区域扩大。

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

签约国和条约增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

从战争的影响看,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5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11处为通商口岸,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

赔款增加。

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新增巨额赔款。

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该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其表现是什么?

 

 

 

 

5.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

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

图三

(1)据图三,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该地区人民曾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该运动和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和辛亥革命相比,该运动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19世纪40~60年代是列强侵华的开始阶段,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侵华国家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逐步增强。

这一时期的列强侵华战争主要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在继续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侵略方式从“中外和好”到瓜分再到“以华治华”。

                   

一、选择题

1.(201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国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  )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2.(2011·沈阳模拟)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5.(2011·龙岩模拟)鲁迅说:

“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

6.当甲午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  )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7.(2010·江苏单科,6)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8.(2011·邢台模拟)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残缺不全,原文有:

“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

为什么?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

(1)①掠夺生产原料 ②军备 闭关锁国 ③林则徐 1839 虎门销烟

(2)①广东 ②香港岛 ③南京下关江面 (3)②领事裁判权 (4)①深重灾难 领土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

2.

(1)①既得利益 

(2)①英军 ②北京 (3)①英法 (4)①主权 ②公开勾结

二、1.

(2)农民起义 日本

2.

(1)朝鲜丰岛 

(2)失利 (4)大连 旅顺 (5)威海卫 北洋舰队

3.

(1)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 

(2)2亿 (4)投资设厂

4.

(1)②通商口岸 ③民族资本主义

三、1.

(1)民族危机 

(2)义和团

3.

(1)②天津 北京 

(2)义和团 廊坊 (3)①北京 ②瓦德西 紫禁城(4)②义和团

4.

(1)①4.5亿 ②东交民巷 驻兵保护 

(2)①税收 ②使馆界 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思考

议一议 不同意。

鸦片战争从性质上来看是英国发动的,旨在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战争。

这些学者的观点实质上是掩盖其侵略性质,为殖民侵略作辩护。

辨一辨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想一想 

(1)《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都可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说一说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附庸,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课堂活动区

考点 

1.B

2.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

近代前期列强侵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1)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和生活习俗,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

上述观点只强调其客观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到其危害。

4.

(1)《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2)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在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

5.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掠夺到政治军事控制。

(2)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辛亥革命走的是推翻清政府,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而义和团运动走的是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道路。

课后练习区

1.A [通过材料可以知道林则徐认为义律欺骗了英国政府,林则徐幻想英国政府禁止鸦片走私来维护正常的中英贸易。

故正确答案为A项。

]

2.D [根据“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可知在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部侵略(列强要求扩大侵略权益)反应迟钝,D正确。

A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可以排除,瓜分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B错误;资本输出,垄断经济也是在19世纪末,C错误。

]

3.B [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

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

]

4.B

5.C [鲁迅先生的描述是“盲目排外”思想的典型体现,应该出现在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中。

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对西方的侵略和西方的文明分不清。

]

6.D [中国经济基础的革命化是指甲午战争后,列强可以在华开办工厂,加强资本输出,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A、B两项属于政治上的变革,不符合材料中“经济基础”这一要求,可以排除。

当时中国经济的主体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并未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故C项表述错误。

]

7.A [从图片信息看,这是甲午战争中威海卫之战形势示意图,此次战役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故A项正确。

]

8.D [从材料中“入都”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两项。

而B项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

9.

(1)不完全正确。

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史上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失败原因及列强入侵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归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很显然没有归结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与资本主义的强大。

三次战争的灾难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即可。

要从列强入侵时带来的西方文明及中国人的抗争精神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方面综合认识“新中国”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