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3221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各题型知识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已的特点。

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一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皮亚杰:

他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其基本内容是: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2)认知发展阶段论。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可概括为: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7、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对教育的作用:

他的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8、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9、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育?

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了解学生在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过程中所采取的典型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教师据此引导学生,采取与学习任务相吻合的认知方式。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0、什么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11、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12、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他的学习的联结说,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与某种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166页)

13、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学生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可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奖励来强化,并且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他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主要内容是: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三)简评

15、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2)学生观,它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已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已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已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已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的过程。

16、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175页)

17、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18、评述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加涅汲取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成分,系统的提出了信息加工论,他一方面认为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联结,另一方面以着力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

他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他的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分析对我们理解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加涅是个典型的折衷主义者,从他的理论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行为主义的影子。

第四章 

知识的构建

19、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何联系与区别?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

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对教学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说课本里的某个知识点属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层的、灵活的、有用的“真知识”,提高知识获得的效果的效率。

20、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存储形式及对教学的启示。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产生式系统;

这两种形式都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组织结构,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想法使学生更深刻际理解知识,更牢固地保持知识,并且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激活和运用知识。

21、试用同化和顺应来解释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信息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就是知识 

的顺应。

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2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促使学生把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加题目

(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

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老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举例

(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

23、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分类)

(1)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4、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5、为什么说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促进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原有知识会在应用过程中被充实、深化、整合和发展。

(一)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化。

通过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记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有利于程序性知识的熟练化。

(二)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在解决问题时,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综合起来作一定的推理和转化,这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更为丰富的联系,形成更为整合、更为融会贯通的知识 

结构。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26、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27、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一般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三个特点。

28、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和特点有哪些?

认知 

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特点:

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三个特点。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9、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

它们各自用 

什么样的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它的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31、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218页)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阶段。

3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这一阶段正是中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的阶段。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33、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3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宜只呈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2)以情动人。

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

(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35、什么是问题解决?

它一般包括哪些要素?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三个特点。

3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它有哪些特点?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7、对此说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

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38、智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民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所以,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9、哪些个性因素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具有幽默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独立性等。

40、说明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做法:

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已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拓宽思路,产生互动,激发灵感,进而提高创造性。

第八章  学习动机

41、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

但是,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先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

42、结合学习活动,谈谈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激活功能,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强化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怎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

(4)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43、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

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而异动。

44、如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一般说来,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5、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激励作用。

应做到:

学习结果反馈要及时,才能满足学生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

还要使结果反馈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

46、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47、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

当学生考试失败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已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获得成功。

第九章 

学习策略

48、学习策略由哪些策略构成?

学习策略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种策略构成。

49、简述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已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50、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哪些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51、学习策略的培训可采用哪些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52、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指导教学方法培训某一种学习策略。

指导教学模式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并通过学生叙述和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等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理解与保持。

例如,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在教学生时,首先解释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其次,教学生谨慎画线,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已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示,并让学生报告自已应用这一策略时的感受,这样经过不断的重复使学生形成内部定向思维,从而掌握这一学习策略。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

54、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二)社会环境因素

(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

(1)心理冲突

(2)特殊的人格特征

55、简述确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1)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2)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56、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对那些?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八种。

57、行为改变和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

行为改变的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58、联系实际回答:

学生喜欢的教师有哪些特征。

59、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有什么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表达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已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60、简述罗森塔尔效应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已的行为。

但是,在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

(意义)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体对待,不可教条。

61、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里?

(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教师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

62、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是怎样的?

历程:

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地。

6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 型教师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题型分类总结之名词解释

26:

39阅读72评论0 

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