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169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docx

政府工作报告三稿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1日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国锋

各位代表:

我代表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谋划奠定“十二五”发展基础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政府工作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努力攻坚克难,全力抓好落实,圆满完成了自治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生产总值达到14.71亿元,占计划的112%,同比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2.18亿元,第二产业9.69亿元,第三产业2.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8万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占计划的100%,增长20.2%。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17亿元,占预算的111%,增长25.2%;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1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10%,增长23.87%。

财政支出42451万元,占调整预算的%,增长18.64%。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910元,达到70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元,达到11025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达到**亿元;贷款余款增长**%,达到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达到2.23亿元。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夯实发展基础的重要支撑,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办47条”意见、扶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认真分析挖掘潜力,积极策划包装推介,抢抓机遇汇报争取,张肃二级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肃南,全年共争取国家投资项目141项,到位资金2.59亿元;借助“兰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达成合作项目4项,签约资金2.65亿元。

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00项,完成投资23.4亿元。

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论证策划和储备申报重点项目480多项,概算投资600多亿元。

(二)坚持不懈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抓住经济向好回升的有利时机,组织矿山和水电企业满负荷生产,引入国有企业主导钨钼资源开发,稳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大力开发祁连玉等新型产业,开工建设皂矾沟矿产品集中加工区,工业经济在转型中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金生源铜选厂、宝杰铜冶选厂、西营河四级、隆畅河一、六级电站等项目基本建成,陶莱河三道湾、东水峡、黑河宝瓶等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祁青30万吨铜选厂等项目相继开工。

在重点项目和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7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亿元,同比增长21.6%。

(三)持之以恒发展支柱产业,稳步提升农牧业效益。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调整畜种结构,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扩大细毛羊养殖规模,举办了甘肃优质高山细毛羊发展论坛。

推进甘肃高原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完成了草原惠成熟食品加工生产线改造,相继开展了甘肃高山细毛羊产地认定和牛羊肉绿色食品认证申报。

加大标准化生产和技术推广力度,推广绵羊穿衣5万只、机械剪毛20万只,新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20个,科技示范点13个,购置国家补贴农机具725台(件);引进优良种畜1500只,完成畜种改良24万头只,储备饲草料8万多吨。

全县牲畜饲养量达到106.9万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占45%以上,其中细毛羊饲养量达到64万只。

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9.3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670万公斤。

输转劳动力42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3000多万元。

(四)突出特色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型产业,高起点定位,高品位规划,编制完成文殊寺旅游景区、康乐白银旅游特色集镇和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等旅游规划。

投资2280多万元,实施马蹄寺旅游景区世行贷款、彩虹霞谷、皇城宫、文殊寺游客接待中心、祁连山腹地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旅游发展条件。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了国际文化和睦年走进肃南全国摄影大赛、文博旅游专家走进肃南及乡镇特色旅游文化节会等,促进了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开展A级景区、星级宾馆创建活动,严格民族景点建设标准和审批管理,并依托旅游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三产服务业,新增商贸服务网点9个。

全年共接待游客6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以上。

(五)全力以赴改善基础设施,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建成镜铁山至祁青、皇城至泱翔等4条通乡公路和喇嘛湾、青稞地等12条通村公路,城乡道路日益通畅。

新建35千伏简易型变电站4座,10千伏线路235公里,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

完成皇城农牧业综合开发、天生场牧区节水示范等水利工程19项,新建水渠29.3公里、输水管道65公里,开工建设白银大瓷窑饲草料基地,农牧业设施不断完善。

新建通讯基站**座,新增3G通讯用户**户,移动网络信号覆盖率达**%以上,通讯条件持续改善。

实施牧民危旧房改造和牧民集中定居工程,皇城镇综合文化站、大河、祁丰集中供热工程等乡镇公共建设工程40项,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新建续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公用型汽车客运站、裕固族博物馆、县乡绿化亮化等工程36项,人居环境日益优化。

(六)尽力而为加大保障投入,持续改善民生条件。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公开招考、灵活就业、毕业见习、“三支一扶”等途径,215名普通高校应往届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96%。

坚决落实国家稳定物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加强和规范市场价格监管,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

加快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进程,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被省上列为新农保试点县。

加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力度,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制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发放标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保障能力。

科学应对低温冰雪、沙尘暴、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落实救灾资金400多万元,向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70多万元。

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提高了义务兵优待金标准,武警森林大队营房建成投入使用,双拥共建活动扎实有效。

(七)统筹兼顾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优化学校布局,推进集中办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建成了县一中、二中等7所学校公寓楼、综合楼;认真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县高考录取率达到89.1%,初中会考达标率为92.5%。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积极开展医疗机构标准化创建活动,开工建设县医院门诊楼、明花、皇城中心卫生院住院楼,配备各种医疗设备914台件;加大农牧村巡诊医疗服务力度,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加强疾病预防和食品监管工作,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统筹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创新提高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计生“国优县”创建成果巩固提高。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研发创作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建成10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面完成第六次文物普查,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19项。

完成县城和周边乡镇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发放卫星直播接收设备4500多套,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组织参加了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城区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八)标本兼治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泛呼吁、积极汇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意义,引起了高层领导和部门的广泛关注,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待批。

组织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完成退牧还草210万亩,补播改良天然草原60万亩,人工种草3.7万亩,生物防蝗27.6万亩、灭鼠65万亩,南坡造林绿化1000亩,人工造林3000亩,封山育林9000亩。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和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稳步推行公共建筑墙体节能技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全县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7.2%和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3%、2.2%。

(九)多措并举强化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干部作风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积极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社会问题。

全面完成了“五五”普法各项任务,依法治县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大安全生产领域的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政法公安基础项目建设步伐,治安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自治条例》,构建睦邻友好和谐发展工作机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大力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同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国防、边界、统计、粮食、工商、气象、邮政等项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升执政水平。

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优化了政府机构设置,理顺了权责关系,推进了职能转变。

开展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认定和设置,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协调解决了企业改制遗留问题。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配送制度,对乡镇卫生院药品零差价销售进行差额补偿。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草原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进一步放活了承包经营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政府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积极推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12件、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08件、政协提案59件。

健全完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制约监督长效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项目资金监督审计,规范了权力运行。

积极探索乡镇牧民定居点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组织开展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着眼长远谋划“十二五”,有效拓宽发展路径。

立足资源优势,着眼于长远发展,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分析了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和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走向,科学谋划“十二五”战略重点和发展路径,编制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符合县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配套制定了部门、行业“十二五”各项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县城详细性控制规划,为重点项目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发展区域经济,加大同周边县区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力度,在我县境内开展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立足转变发展方式,在抓好原有产业挖潜改造的同时,积极开发以祁连玉为主的新型产业,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管理办法,强化技能培训,打造产业平台,开工建设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探索开发食用菌人工培育、中药材种植、高原制种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发展路径。

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办好惠民实事。

省、市承诺的24件36项实事全部落实到位。

结合自治县实际确定的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实施校园安全保障工程,改造学校危房1000平方米,配备学校保安13名、校医9名。

重视加强学生营养健康,每天为每名学生免费提供一杯牛奶;新建40吨供热热源厂一座,换热站3座,配套改造供热管网7.5公里;建立了农牧民贷款担保机制,发放农牧民小额担保贷款**万元,落实农牧村妇女贷款贴息资金**万元。

在细羊毛主产区配套建设羊毛库房3座;新建续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100多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8万元。

提高“两孤一残”(孤儿、孤老、重残)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推行和落实全民创业政策,扶持500多名城乡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名困难单亲母亲落实救助政策,对全县4000多名农牧村妇女进行了免费健康检查;对250多户行政事业单位遗属落实采暖费补贴。

开工建设县城老年人活动中心;提高城乡低保、养老金、医疗等补助和发放标准。

一批涉及民生的问题逐步解决,让广大城乡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十一五”主要成就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自治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对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面对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面对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重大课题,全县上下坚持把扩大经济总量、加强基础设施、强化民生保障作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解放思想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奋力而为抓落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动自治县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达到14.71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以上,达到8.7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累计完成8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1%,分别突破3亿元、1亿元大关,均实现翻番目标。

五年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按照提升一产、加快二产、加大三产的思路,协调推进三次产业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是“十五”末的**倍、**倍和**倍。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提升,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日益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成长。

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7:

45:

28调整到15:

66:

19。

五年来,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先后争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培育等方面的项目327项,总投资88.3亿元,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扶持藏区发展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新修和改建县乡公路65条,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76公里。

新建改造城乡输电线路600多公里,城乡电网覆盖率由75%提高到90%。

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5项,农牧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

以县城和7个乡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农牧民集中定居、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和居民住房保障工程,加快建设县、乡单位办公场所,五年内新增城乡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31.1%,城乡干部职工办公设施极大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生态保护日益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积极落实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流域综合治理、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试点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效保护了林草植被。

累计完成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9.8万亩,封山(滩)育林138万亩,退耕还林3.82万亩,退牧还草1240万亩,补播改良3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民生保障不断强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分别是2005年的倍、倍。

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的“三免两补”。

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

健全完善了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惠及全民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加快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和农牧民集中定居工程建设步伐,农牧民集中定居率达到52.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每百人拥有电话51部、每百个家庭拥有私家车4辆,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团结和睦局面更加巩固。

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土地、草原、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教育、畜牧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鹿业公司、粮食系统、水暖公司等企业改制,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共签约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8项,总投资54.6亿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加强睦邻友好的协调机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努力开创民族团结和谐新局面。

各位代表!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肃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印证了中央、省、市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承载着全县上下的团结奋进和创新拼搏,凝聚着各族干部群众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五年来的巨大变化和优异成绩,是县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全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历届班子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不懈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干部群众、各级各部门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驻肃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肃南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振奋人心,经验弥足珍贵。

回顾“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实践和创造,用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开放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搞活,才能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使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

只有紧紧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争投入,招商引资上项目,以大项目来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外部动力,为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第三,必须把生态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

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为先的理念,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始终把生态经济作为发展的根本路径,努力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才能进一步凸显加快发展的优势,实现自治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必须把转变方式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只有立足自身挖掘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扩展发展的空间。

第五,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让全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和实现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加坚定全县上下共促和谐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六,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只有坚持着眼长远,夯实基础,集中财力办大事,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这些经验和体会,既是五年来全县上下团结奋斗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对照中央转变发展方式和省委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经济产业链条短,单一依靠开发资源发展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水平低,农畜产中加工“短腿”,传统农牧业所占比重大,发展现代农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方面步伐还不够快;三是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业发展缓慢,带动能力不强,三产规模小、层次低,占经济的比重过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四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资源开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和群众出行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

“十二五”工作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治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同时国家即将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第二个五年规划,启动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

这些意见、规划和项目,政策含金量高,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是加快推进自治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民生条件,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我县拥有生态、畜牧、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五年,必然是自治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机遇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增长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而为,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按照县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发展基础,突出资源优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导,以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立足“四个定位”,做强“三大产业”,加快推进“五个县”建设进程,科学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奋斗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8:

77:

1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大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努力实现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旅游综合收入“五个翻番”。

(一)实行循环集约生产,推进工业经济强县建设进程。

在加快境内资源勘察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周边地区合作勘探开发资源,为发展壮大矿产品加工业提供后续资源。

按照布局园区化、产品科技化、工艺现代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思路,抓好资源整合工作,加大现有企业挖潜改造力度,加快“一园一区”建设步伐,积极与酒钢、金川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在祁青建设500万吨钼选、30万吨铜选、600万吨铁选项目,在皂矾沟建设30万吨铜选、20万吨铜冶炼、百万吨铁选及蛇纹岩开发加工项目,在黑河建设100万千瓦以上的抽水蓄能电站,在沿山地区和明花建设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力争达到年处理铁矿650万吨、铜矿80万吨、钨矿60万吨、钼矿500万吨的生产规模,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5%以上,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强县建设进程。

(二)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进绿色畜牧名县建设进程。

大力推广特色优质畜种,着力推进甘肃优质高山细毛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两大重点工作,把建立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