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130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docx

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

小学数学北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备课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四、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五、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准备.

  1、老师明确:

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

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

(不是)

  教师明确:

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

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

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

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

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

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

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教师提问: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

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

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

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

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

 

学生动手:

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总结:

  面: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学生讨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

正方体:

  面: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

8个.

 

学生动手操作后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

 

学生总结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顶点

  

长方体

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8个

正方体

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

12条长度都相等

8个

八、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特征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特征。

请学生分祖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特征,说明关系和区别。

二、探索—质疑。

1、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完成数学书练习一1、2题

5页1题:

2题:

按要求涂色。

3、下面模型是什么形状?

(1)一个立体模型有6个面,上、下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面积相等,前、后、左、右四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面积相等。

(2)一个立体图形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

四、发展训练。

完成练习一习题。

(1)学生分组复习

(2)全班反馈

全班学生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展示。

 

学生猜测后判断。

 

学生独立完成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五、教学投影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填一填

折一折,说说为什么不能?

连一连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料涂油漆,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试解例2.

  2、学生说明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数学书10页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试做

 

学生讨论得出:

解法

(一)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

(二)

  (6×5+6×4+5×4)×2

  =(30+24+20)×2

  =74×2

  =148(平方厘米)

 解法

(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

(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

(一)改变成解法

(二).

正方形有六个面,而且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

所以用一个面的面积乘6就可以得出正方体的面积。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例1、例2

6×5×2+6×4×2+5×4×2(6×5+6×4+5×4)×216×16×6

=60+48+40=(30+24+20)×2=256×6

=148(平方厘米)=74×2=1536(平方厘米)

  =148(平方厘米)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通过练习灵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

四、教学难点:

审题能力

五、教学准备:

投影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

=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二、看图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

三、动手操作联系:

10页折一折

1、请学生动手操作尝试

2、小组讨论,找出原因。

3、全班反馈,说明理由。

四、发展练习:

完成9页试一试。

 

(1)学生解答。

(2)反馈。

 

(1)学生计算。

(2)学困生校演反馈。

 

(1)学生尝试。

(2)讨论。

(3)反馈。

 

学生充分操作,尝试不同的摆放方案,得出:

要做到省包装纸,就要使摆放后的表面积最小。

七、板书设计:

练习

八、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通过练习灵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五、教学准备:

投影、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

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解决问题。

1、做一个棱长0.4分米的正方体中药盒,至少要用多少多少纸板?

2、一块长方体的木料,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是1.5分米,这块木料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用硬纸板做两个无盖的盒子,,一个盒子的形状是棱长0.5分米的正方体,另一个是形状长、宽、高分别是0.4分米、0.3分米、0.5分米的长方体。

那个盒子用的材料多?

多多少?

三、巩固练习。

完成12页6、7题。

四、提高练习.

12页思考题

学生回答

 

1、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读题后完成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P13~15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

2、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①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沙土一堆;②长方体、立方体积木各一块;③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各12块;④用木条制成的1立方米的棱架一个;⑤投影仪。

2.学生准备:

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

1.课件依次显示:

两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两个不同的平面图形、两个不同的长方体.

 

 

2.谈话:

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3.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周长、什么叫面积,那么什么叫体积呢?

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大家要注意观察.看谁观察得仔细,能发现新知识.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

教师:

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

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

教师:

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2)教师:

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

教师把玻璃杯里的水倒掉,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

(3)教师: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

教师:

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让学生理解了上述的话以后,教师再进一步讲解.

教师:

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

(4)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3页中间的图:

一个土豆,一个正方体.

教师:

观察这幅图,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一些?

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小一些?

教师:

通过做这道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先让几位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总结:

物体所占的空间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2.教学体积的单位.

(1)再现引入新课的图: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逐次板书:

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

教师:

同样,计量体积时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教师:

我们来看看这些体积单位的大小是怎样的.

教师让学生每人拿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直尺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教师也举起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教师:

大家手里拿着的都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我们的手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教师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教具.

教师:

这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用1立方分米教具与粉笔盒比较.)

(4)教师拿出1立方米的棱架教具.

教师:

这是棱长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1立方米.)对!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米.

教师把棱架放到教室的一角,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

教师:

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

教师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

3、解决问题

教师:

我们知道了常用的体积单位.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右图:

教师:

右图中的长方体是由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

出示教科书第15页摆一摆的图.

教师:

这两个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谁能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4.比较

教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巩固练习

做15页做一做

教师:

他们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吗?

他们摆的长方体的体积是相同的吗?

(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

教师再提问: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是一样的.)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学生:

放入石头,水面上升.

 

学生:

沙子多出来了.

 

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概括.

 

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用自己手指比试一下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

学生用手势比试1立方分米的实际大小.(用两手空抱拳,取1分米高度,其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单位的联系和区别,然后教师小结.

 

让学生拿出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摆完以后,请几位摆的长方体形状不同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要看物体含有多少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

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第七课时:

一、教学内容:

长、正方体的体积P16~17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准备:

教具:

长、正方体,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

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

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

  谈话引入:

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块数体积/厘米3

  4  3  1  1212

  3  2 2  1212

  12  1  1  1212

  6  2  1  1212

  教师提问:

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

  不同点?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

  教师引导:

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拼摆长方体

  第一组:

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4  3  2  24

  第二组:

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3  3  2  18

  第三组:

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5  4  3  60

  思考:

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

是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

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17页例题

  一块长方体形状的砖,这块砖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4×1.2×0.6=1.728(立方分米)

  答:

它的体积是1.728立方分米.

(二)教学正方体体积

1、课件演示:

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

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练习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0.2×0.2×0.2(   )

②5x2=10x2(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43=12(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