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994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简史题库.doc

1.1.“成均”: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

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2.1.校:

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

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

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

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

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

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

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

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

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其具有高度抽象的思想色彩,对后期唐宋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4.7.汉代“太学”:

汉代创立的中央官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它属于大学性质,主要传授儒家六经。

它的创立标志着我国官学制度的建立。

4.8.汉代“宫邸学”:

汉代为贵族子弟开设的贵胄学校,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

内容以《孝经》为主,兼及《尚书》等儒学,也叫“四姓小侯学”。

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尊教重学之风的兴起。

4.9.鸿都门学:

汉灵帝光和元年创置的,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名,是宦官为对抗太学生而另立的一所官学,内容是学习辞赋、小说、尺牍、绘画、书法,意在对抗太学的经学。

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4.10.国子学:

晋代门阀世族为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在太学之外设立的国子学。

4.11.国子监:

是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构,源于国子学。

西晋国子学创立后北齐改称国子寺。

4.12.隋朝监属五学:

隋朝设立国子监,下辖五种中央官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

4.13.六学二馆:

唐承隋制,设立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是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

六学之外,东宫设有弘文馆,门下省设有崇文馆,同为中央官学性质,通称“二馆”。

这就是唐代中央官学的基本制度,即为“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古代官府拨给或由民间捐赠给官学、学塾或书院田产以赡学的制度,南唐时期的东佳学堂已有庄田20顷,以后各代多采用此法,用以解决学校经费。

4.15.三舍法:

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所采取的一种措施,即将太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

初入学者入外舍,经考试升入内舍和上舍,上舍生名列上等的,不再参加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

4.16.升斋积分:

元代太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以上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这就是“升斋积分”法。

4.17.社学:

元代设在乡村的一种地方学校,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5.1.三纲五常:

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者所主张的道德观念。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5.2.“必仁且智”:

董仲舒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他提出“莫近乎仁,莫急乎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5.4.《进学解》:

反映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丰富的治学方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自述其学、言、文、行,他说: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5.《三经新义》:

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政,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而于熙宁六年特置经义局,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之《周官新义》。

《诗》、《书》由其子王雯和吕惠卿共同诠释,合谓《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因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对于怎样读书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又称“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院,讲学其中,并自订教条,规定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程序和方针。

5.8.八股文:

又称“制艺”、“制义”、“时文”。

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6.1.马礼逊学堂:

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的用中英文教学的学堂。

课程除宗教外,有中文、英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化学、历史、地理等。

这是我国本土出现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6.2.宁波女塾:

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学校,课程有圣经、中文、英文、算术、缝纫、刺绣等。

该校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女学。

6.3.魏源:

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思想家。

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主张学习西方近代先进科技文化,“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6.4.洋务教育:

洋务派所进行的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到西方留学,开办留学教育,史称“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晚清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的代表性教育著作,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文教指导思想。

6.6.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晚清时期的一种文化教育思潮。

6.7.癸卯学制:

1903年由管学大臣荣庆与张之洞、张百熙共同修订的“学堂章程”。

6.8.严复: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培养德、智、体三者俱备人才的教育目的的教育家。

6.9.粱启超:

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与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

6.10.维新教育:

主张将教育作为变法的根本,积极倡导新学,培养变法人才,在文教领域形成了“维新教育”运动。

教育史上称之为“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1912年7月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筹划主持下,全国临时教育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问题,9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

1913年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使之逐步成为一个更加完备的新学制系统,因1912~1913年为农历壬子一癸丑年,教育史上称之为“壬子一癸丑学制”。

7.3.大学院制: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6月根据蔡元培等人的《提议设立大学院案》的建议,而颁布《大学院组织法》决定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10月正式成立。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前身为陈鹤琴创立于1940年的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名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民国时期唯一单独设置的国立幼教师资培养机构,抗战胜利后迁到上海,升格为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

7.5.庚款兴学:

1924年,又决定全部退还庚款“用以发展中国之教育及文化事业”,英、法、比、荷诸国相继仿效,从而形成了西方列强利用庚款在中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留学热潮,史称“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劳力紧张,中国贫寒学子走上了出国打工留学的道路,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这是中国留学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开出国半工半读留学的先河。

7.7.国立中学: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创设的一种中学,用以收容沦陷区流亡师生,到1944年,共建立了34所,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青海、宁夏、绥远、安徽、湖北等省区。

7.8.抗日军政大学:

前身为瑞金红军大学,1936年6月成立时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高等学校。

7.9.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5月创立于广州黄埔,是一所培养革命军事干部的学校。

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7.10.陈鹤琴: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先后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他提出“活教育”的思想,是“活教育”实验活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1-1.智者:

又称诡辩家,公元前5世纪后期古希腊主要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1-2.“七艺”:

古希腊重要教育内容,由“三艺”和“四艺”组成,“三艺”由智者派创立,指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四艺”由柏拉图创立,指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七艺”就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的总称。

1-3.“苏格拉底法”: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造的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作“产婆术”(或助产术)。

1-4.“十二铜表法”:

古罗马早期重要的法律和法律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罗马最重要的民法法典,因刻于12块铜表之上而得名。

1-6.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学生,一生写作了大量著作,其中《理想国》、《法律篇》是他的代表作。

1-7.西塞罗:

罗马共和后期的政治家,拉丁散文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罗马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以“人道”为教育理想的主张。

1-8.昆体良: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

他的教育思想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

2-1.教会学校:

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组成,修道院学校成为最重要的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设在修道院内的一种教会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的产物。

2-3.大教堂学校:

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所在地,学校设备和条件较好,学科内容较完备,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

2-4.堂区学校:

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规模较小,设备较差,只教授一些初步知识和宗教赞美歌等。

2-5.宫廷学校: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创办者是阿尔瑟,学生主要是法兰克王国的皇室成员及其贵族子弟,开设课程主要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天文、神学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当时比较流行的“问答法”。

2-6.骑士教育:

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之一,11~14世纪骑士制度盛行一时,骑士地位逐步提高,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的骑士教育应运而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发生于14~16世纪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实际上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先导。

3-2.“快乐之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的称呼,该校环境优美,重视对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意大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3.伊拉斯谟:

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教育理论家。

致力于人文主义的宣传,推动了人文主义在英国的传播。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著作是《愚人颂》、《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论正确的教育》等。

3-4.《巨人传》: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的著名小说,这部小说辛辣地讽刺了经院主义教育,阐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巨人传》是一部了解和认识人文主义教育的宝贵史料。

3-5.蒙田:

16世纪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出发点是对经院主义旧教育的抨击,他认为正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新人”为目的。

主张把古典学科作为知识教育的核心。

他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

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中的《论学究气》、《论儿童的教育》等篇中。

3-8.耶稣会: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天主教组织,创建于1534年,创始人为西班牙贵族罗耀拉,直到1540年才得到罗马教皇的认可。

4-1.文法学校:

英国早期的教育形式之一,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主要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中世纪后期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4-2.公学: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教育形式之一。

教学以古典语言和文法为主要内容,面向贵族,是贵族进入大学的重要途径。

4-3.“学园”:

英国近代教育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由非国教派人士创办。

最早的学园创办于1662年,与文法学校相比,已有较高的水平,近代的一些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为英国教育制度提供了新的模式。

4-4.“星期日学校”: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旨在解决工人子弟受教育问题而设的具有初等教育性质的学校,是1781年由格勒斯特郡报馆经理R·雷克斯首先出资兴办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工人子弟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因而称之为“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也称相互教学制。

是由英国牧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立的,在导生制学校里,大教室中放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个学生,由一个年长并学习好的作导生,由导生把从教师那里刚学到的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

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4-6.“新大学运动”:

英国19世纪20年代出现的具有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标志是1825年建立的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

在此运动期间,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这些新学院的产生,促进了英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4-7.《国家教育论》:

法国教育家拉夏洛泰的重要教育著作,于1763年出版。

书中极力主张教育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国家应积极兴办学校,他还在书中批判了耶稣会的教育,主张国家要培养善于从事实际事务,使国家强盛的人才.《国家教育论》对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8.《费里教育法》:

19世纪法国发展初等教育的重要法案之一。

是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两次颁布的有关初等义务教育的法令,史称《费里教育法》,该法的颁布体现了法国初等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性的原则,为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9.巴西多:

18世纪德国著名的泛爱主义教育者,在法国卢梭思想感召下,创办泛爱主义学校,1774年他在德骚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在巴西多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4-10.柏林大学:

19世纪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创建的。

于1810年创立,它与一般大学不同,不仅重视教学,更重视专门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水平的提高。

该校设立“讲座制”.并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局面,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11.贺拉斯·曼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领导者,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

4-12.《毛雷尔·拨地法》: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法案。

它的颁布,对美国的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13.“昆西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教育实践中所创立的原则和方法,反映了美国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14.福泽谕吉:

日本19世纪后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兰学塾”重视数学、物理的研究,以及对人才的培养。

积极从事翻译和著述工作,其主要著作有《劝学篇》、《文明论之概略》、《文明教育论》等。

4-15.《学制令》: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制定的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于1872年颁布,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它的颁布,是日本教育开始近代化的标志,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学制令》的改革计划未能全部实现。

5-1.《大教学论》: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提出了“泛智教育”和“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和重要思想。

该书的完成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对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5-2.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的学校。

为实现这一思想,他先后到达英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宣传“泛智教育”,对各国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3.《教育漫话》: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发表于1693年,书中从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最为关心的绅士教育和培养问题,提出许多重要主张。

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又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5-4.“白板说”: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他从反对“天赋观念论”的基础出发,认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

5-5.《爱弥尔》:

法国教育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的教育小说。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并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谴责。

卢梭通过《爱弥尔》一书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

5-6.《林哈德与葛笃德》: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重要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5-7.《普通教育学》:

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认为管理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作为一种经验和交际的补充,训练既有助于教学,又可以形成学生的性格。

5-8.《人的教育》:

德国近代教育家福禄培尔的教育代表作,书中阐述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强调教育应遵循自然,以及要促进儿童个性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并要促进儿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5-9.“恩物”: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对幼儿进行游戏和其他活动所设计的一套教具。

“恩物”是上帝恩赐物的简称,意味着成人送给儿童的玩具。

6-1.现代教育制度:

20世纪以来,各国政府根据国家的性质而制定的教育目的、政策、方针、设施和规章制度,以及各种教育机构体制的总称。

6-2.现代学制:

现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制度反映现代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相互关系,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关系,一般由国家政府机关统一制定。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现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

有关现代国家对教育事业管理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体制和制度的总称。

6-4.教育系统: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教育机构和学校的总称。

6-5.综合中学:

20世纪中期兴起,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欧美国家共有的一种中等教育形式。

是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综合在一起的中等学校。

6-6.双轨制:

西方一些国家中实行的一种阶级选择性教育制度,它把不同出身的学生分成两条轨道进行培养而造就两类不同的社会成员。

7-4.新传统派教育:

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从美国发展起来,以反对不注重系统知识的进步教育为起点,要求重新把知识教育和精神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有知识和有能力的有用的青年一代。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立于结构主义哲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一种结构。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应该遵循的条件原则。

指以集体教育为主,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教育个人,又在教育个人的同时影响集体。

这样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又是教育的“主体”。

7-7.帕夫雷什中学:

一所前苏联的农村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担任校长和开展教育实践的地方。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创造了杰出的普通学校校长的全新形象,取得很大的成就,此校因而成为著名的学校。

7-8.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他一生辛勤工作,硕果累累,共写出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童话和儿童故事。

他的多篇论著流传于世界各地,被称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

他的教育实际经验和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对现代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1.简述成均的内容。

答:

“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答: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据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大房子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答: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答:

(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答: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1.简述瞽宗的内容。

答:

这是商代一种新的学校名称,附设于宗庙之侧,是宗庙的组成部分,主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特别强化人们要顺从天命和先祖意旨的观念行为。

2.2.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

答:

(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

(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

(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2.3.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

答:

六艺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课程。

六艺之中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射、御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

3.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答:

学术下移发生在春秋中后期,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