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839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docx

备战中考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大题培优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

向MnO2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

C.

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D.

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故A正确;

B、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关系式为

,54份的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192份的铜,则溶液的质量减少,反应完全,溶液的质量不变,故B正确;

C、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再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

D、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反应完全,沉淀的质量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D。

2.下列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胃酸过多是,胃液pH的变化情况

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胃酸过多,胃液pH不断变大,氢氧化铝不溶于水,胃液的pH不能增大到7,更不能超过7,故A错误。

B、木炭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加强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断减少,故B错误。

C、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质量变小,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C错误。

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无沉淀产生,然后氢氧化钾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沉淀量不断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量达到最大值,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2SO4下列图象中V表示加入稀H2SO4的体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此选项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4.下列选项中符合如图曲线所示变化规律的是

A.向一定量水中逐渐加入氯化钠

B.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

C.向一定量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

D.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刚开始是水,溶质氯化钠的质量等于0;当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在不断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氯化钠不再溶解时,溶液饱和,溶质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恒定不变,选项错误;

B.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溶质由硫酸铜转化成硫酸亚铁,每160份质量的硫酸铜转化成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溶质的质量减少,选项错误;

C.刚开始是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溶质硝酸钾的质量大于0;当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在不断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硝酸钾不再溶解时,溶液饱和,溶质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恒定不变,选项正确;

D.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转化成117份质量的氯化钠,溶质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又增加了溶质氯化氢,故溶质的质量继续增加,选项错误。

故选C。

5.下列选项中的操作,与图像不能相对应的是

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

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块表面锈蚀的铁片上滴加足量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后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根和钡离子结合可以生成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后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6.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

向pH=1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B.

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C.

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

D.

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1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pH逐渐增大,由于反应生成水,溶液的pH不能大于13;故选项错误;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镁的金属活泼性强,镁产生氢气的速率快;故选项错误;

C、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先增大,待有晶体析出时,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D、向氢氧化钾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钡离子与硫酸根直接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7.探究稀盐酸与氧化铝粉末发生反应的实验,烧杯中溶液总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AlCl3

B.该实验是将氧化铝粉末逐渐加入稀盐酸中

C.a点和b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不相同

D.a点和b点对应溶液中铝元素的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含有的溶质有氯化铝和氯化氢,故A错误。

B、溶液的总质量从零开始,所以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渐加入氧化铝中,故B错误;

C、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a点和b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的固体成分相同,都是氯化铝,故C错误;

D、a点表示氧化铝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表示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a点和b点对应溶液中铝元素质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

D

8.下列实验符合如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

序号

实验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稀硫酸的质量

水的质量

B

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时间

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水

加水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

D

向一定量镁粉中加入稀盐酸

稀盐酸的质量

镁粉的质量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水的质量逐渐增大,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减小到零,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水,溶液的质量分数逐渐的减小,只会无限的接近x轴,但是不会减小到零,不符合题意;

D、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完全反应时镁粉的质量会减小到零,符合题意;故选D。

9.已知某混合溶液由NaCl、HCl、K2CO3、H2SO4、CuCl2、MgSO4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

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OH)2溶液的关系如图。

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A.HCl、CuCl2B.HCl、MgSO4

C.CuCl2、H2SO4D.NaCl、K2CO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HCl、CuCl2,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沉淀生成,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相符,选项正确;

B、HCl、Mg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氢氧化钡和盐酸,氢氧化钡和硫酸镁的反应同时进行,即:

加入氢氧化钡后立即生成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C、CuCl2、H2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后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D、NaCl、K2CO3,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只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和氯化钠不反应,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故选A。

10.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加入,水的质量不断增加,不会到最后保持质量不变,选项A错误;

B、

根据上述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生成硫酸亚铁质量减小,因此溶液质量随着加入铁粉之后,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全部反应完毕,质量不在变化,选项B错误;

C、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加入盐酸后,二氧化碳就已生成,所以只要盐酸不为零,则二氧化碳质量不为零,等大理石全部反应完毕后,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增加,选项C错误;

D、氯化钠本身含有一定质量,因此未加入盐酸时,氯化钠质量不为零,加入盐酸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质量增加,当碳酸氢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随着盐酸的加入而增加,选项D正确。

故选D。

11.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

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

向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两个反应同时进行,故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向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

D.

向一定质量FeCl2和CuCl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A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

1,故B正确;

C、向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C正确;

D、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向一定质量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与氯化亚铁反应,65份的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64份的铜,65份的锌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56份的铁,锌和氯化铜反应溶液增加的幅度小于锌和氯化亚铁反应,没有加锌粒时,溶液中的氯化锌质量应为零,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D不正确。

故选D。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3.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物质可发生反应,“→”表示可以向箭头所指方向一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均已略去;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

(2)D与E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_____(写一个即可)。

【答案】H2SO4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分析】

所涉及的物质和反应在初中化学中均较常见,且A﹣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A的浓溶液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所以A是硫酸,A转化成的C会与B反应,所以B可以是铁,C可以是硫酸铜,F会与硫酸反应,F生成的D会与硫酸铜反应,所以D可以是氢氧化钠,F是氢氧化钙,E可以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由分析知,A为硫酸,化学式为H2SO4;

(2)D与E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2NaOH+CO2=Na2CO3+H2O。

14.已知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E、F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G溶液呈黄色,A与C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微溶物不列为沉淀),它们相互间发生反应或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1)A、F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

(2)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其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G→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A→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

【答案】Ba(OH)2Fe2O3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解析】

【分析】

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E、F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G溶液呈黄色,A与C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G中含有铁离子,F会转化成G,所以F可以是氧化铁,F也会转化成E,所以E是铁,铁会与B反应,所以B可以是硫酸铜,C可以是硫酸,A是氢氧化钡,D是氢氧化铁,所以G可以是氯化铁,F氧化铁会转化成氯化铁、铁,会与硫酸反应,铁、氢氧化钡会与硫酸铜反应,硫酸会转化成硫酸铜,会与氢氧化钡、氢氧化铁反应,氢氧化钡、氯化铁都会转化成氢氧化铁,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根据分析A是Ba(OH)2,F是Fe2O3;

(2)B与E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G→D的反应是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FeCl3+3NaOH=Fe(OH)3↓+3NaCl;

(3)A→D的反应是氢氧化钡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实验现象为: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5.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稳定物质。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1)若A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的俗名是苏打,固体C易潮解,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

(1)、

(2)中,D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上述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问题二:

工业上冶炼1732t含铁97%的生铁,需要含杂质1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

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Na2CO3+Ca(OH)2=CaCO3↓+2NaOH酸分解反应2577.8t

【解析】

【详解】

问题一

(1)A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3O4,A可以和B相互转化,则A可以是铁单质,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Fe3O4;

(2)B的俗名是苏打Na2CO3,固体C易潮解是氢氧化钠,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3)由

(1)

(2)问分析,D为酸,该反应过程中判断①置换反应,②化合反应,③、④复分解反应,没有分解反应。

问题二

解:

设需要磁铁矿的质量为x。

Fe3O4+4CO

4CO2+3Fe

232168

x×(1-10%)1732t×97%

x≈2577.8t

答:

需要磁铁矿的质量为2577.8t。

16.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无色气体,其中C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D是最轻的气体,E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的其他产物已略去)。

请回等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

(2)氧化铜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

【答案】O2CO2COH2CH4CuO+H2

Cu+H2O置换反应

【解析】

【详解】

(1)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5种无色气体,气体E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E为甲烷,C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所以C是一氧化碳,D是最轻的气体,D是氢气,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B,所以B是二氧化碳;气体A和一氧化碳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可以知道A就是氧气,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氧气和甲烷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O2,B是CO2,C是CO,D是H2,E是CH4,故填:

O2,CO2,CO,H2,CH4;

(2)氧化铜与D的反应是氢气和氧化铜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uO+H2

Cu+H2O,反应基本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填:

CuO+H2

Cu+H2O置换反应。

17.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溶液,其中除了硝酸钠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

去一定量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无色废液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l的名称为_______。

(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_____________。

实验活动二:

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

接下来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______,试剂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碱性过滤

(2)CuSO4+Ba(NO3)2=Cu(NO3)2+BaSO4↓或其它合理答案

(3)硫酸钠、碳酸钠(4)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或碳酸钠溶液

【解析】

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

(1)原无色废液呈碱性,酚酞遇碱变红。

操作l的名称为过滤。

(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NO3)2=Cu(NO3)2+BaSO4↓。

(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碳酸钠。

实验活动二:

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试剂①是碳酸钠或碳酸钠溶液。

18.某未知溶液,可能含有Na+、Cu2+、Ba2+、SO42-、Cl-中的几种,为确定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实验如下:

①取未知溶液2~3mL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②取①中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③另取未知溶液2~3mL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2+、SO42-Ba2+Na+、Cl-

【解析】

【分析】

【详解】

硫酸根离子能与钡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步骤①中向未知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所以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一定不含Ba2+;氯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步骤②中取①中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则①中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但步骤①加入BaCl2溶液后引入了Cl-,所以未知溶液中可能含有Cl-;铜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步骤③中向未知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有蓝色沉淀生成,则未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u2+;由上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无法得出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Na+,则未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1)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Cu2+、SO42-。

(2)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Ba2+。

(3)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Na+、Cl-。

19.下图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

A、B、C、D、E、F、G是初中化学所学物质,分别由H、O、S、Cl、K、Ba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

请回答:

(1)A和E的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D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此反应属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A—G物质间,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SO2BaOK2SO4+BaCl2=BaSO4

+2KCl复分解Ba(OH)2+H2SO4=BaSO4

+2H2O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推测,单质可能是氧气,氧气与硫反应生成A(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以转化成B(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可与水反应生成C(硫酸),硫酸可与碱(氢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