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徽州三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349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徽州三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10徽州三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徽州三雕.docx

《10徽州三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徽州三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徽州三雕.docx

10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的形成与发展

徽州具有悠久的雕刻传统,有文献记载的徽州工艺雕刻约始于唐代。

如砚雕,1976年合肥唐开成五年(840)墓中出土的箕形歙砚,古朴精致,线条流畅,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宋代书画家米芾曾得一长方形歙砚,砚雕极为精细,有大小山峰三十六座,层峦叠障,明暗相间,一直延伸到砚边。

砚的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别有一番情景。

米芾以这方砚竟然换得了苏仲恭的一座豪华宅邸,可见雕刻艺术是何等的高超。

墨模印版的雕刻始于南唐奚廷珪,奚廷珪是河北易水人,是个制墨的工匠。

因为唐末北方战乱,逃难到了歙县,见黄山松提炼的松烟非常适合于制墨,于是便留了下来制墨。

由于奚廷珪造墨质量高超,被后主李煜封为墨务官,并赐奚氏为李姓,所以又叫李廷珪。

李廷珪之前,墨多为手制,称“握子”。

奚廷珪最初制墨也是手制,后改为用木模制墨,也就是在木头上刻成各种文字图案,做成墨范,将墨泥放在墨范中压制成型,墨模雕刻也便成了一件独立的工艺品。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婺源戴彦衡自荐作复古殿墨,有“双角龙”图样,为米芾所绘。

又有珪壁及戏虎等图形。

徽州的书版雕刻也是始于唐代。

宋代,黟县汪纲成为全国七大私人刻书家之一。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汉族,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书画自成一家。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宋四家之一。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李廷珪五代时南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

造墨名家。

 

    李廷珪墨制作也非常讲究,其配方为每松烟一斤,用珠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

故坚硬如石,于水中三年不坏。

李廷珪,南唐著名的墨工。

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

唐末随父李超迁居歙州。

父子俩共同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所制佳墨深得南唐后主李煜之赏识,让其担任墨务官,并赐给国姓,以此易名李廷珪。

制墨佳绝,为世人赞誉,人称“廷珪墨”,或称“新安香墨”。

砖、木、石三雕工艺应用于祠堂、牌坊、民居等建筑物的装饰和家具上面,究竟始于何时,由于缺乏建筑遗存,已经很难考证。

从徽州砚雕、书版雕刻和墨模雕刻的历史来看,应该也不会迟于唐代,北宋可以肯定已经有了三雕。

因为徽州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建筑,就有两座北宋时期的佛塔,就有三雕。

一座是祁门伟溪塔,该塔位于祁门县塔下村。

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

为六边形五层砖塔,平面底层内径5.66米,高23.1米。

塔内中间是空的,每层六面均有券门、佛龛,塔顶用石块砌成六边形塔刹。

塔身内外镶嵌浮雕佛像砖400余块,每块砖上雕有佛像三尊。

一佛居中,方面大耳,面相端正,上体半袒,肌肤丰腴,双手合十,趺坐莲台,台下有须弥座。

两侧各立佛一尊,形体较小,三佛背后均衬以佛光。

另一处北宋建筑是歙县的长庆寺塔,建于重和二年(1119)。

位于歙县城西披云峰麓太平兴国寺长庆院旧址前,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平面方形,承袭唐制。

塔七层,高23.1米。

底层为石须弥座,边长5.28米,高2.34米。

须弥座束腰部分较高,有间柱、角柱。

塔身实心,以黄土胶泥砌砖。

塔每层边长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形成自然圆和的收分,呈现出秀丽舒展的卷杀轮廓。

塔一层有回廊,各面辟有卷门,用叠涩砖砌成,当初应为圭角形塔门,后代维修时砍成发卷形状。

门洞内有石雕莲瓣佛座。

第二层以上每面均隐出假窗,塔身四角有方形倚柱,柱头作方形栌斗。

塔顶有刹,作葫芦形,有链系塔顶四角,以稳定塔刹。

整座塔表现出鲜明的南方宋塔风格,又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最早的单体建筑石雕为元代祭堂石雕,原来放置在元元统二年(1334)年所建的苏氏家墓祭堂内,1976年在歙县下天堂村发现。

苏氏祭堂平面为凸形,前面是围廊后面是祭堂。

祭台下有石刻狮子、花卉,祭台上正中石刻墓志碑题额为“武功万六承事太君胡氏生茔”,叙述苏氏迁歙县定居、家事及营墓经过。

祭台的左边有一块高42厘米,宽53厘米的“得意会”画像碑,右有尺寸相同的“初登第”画像碑,上面为一块宽1.7米,高41厘米的三角形“挂印封侯”图案碑。

祭台的南面还有杜牧的“清明诗画”碑,北面有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画”碑。

均用青石贝岩雕刻,技法为浅浮雕。

所刻人物、器饰因人而异,构图严谨,形象生动。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由于礼制的限制,老百姓的的房子造的不能过于宽阔。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有一个制度,规定“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间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柱子之中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物的大小就以开成的间之大小而定,一般民宅是三间八根柱子。

另外,不论硬山、悬山的屋顶结构,从山墙望去,前后两面坡上的椽子靠着五根桁条承托着,这样上负五根桁和的梁叫做五架梁,俗称五步架。

也就是说,徽州民居的只限于三间,超过了就是违背礼制,就要受到惩罚。

据说休宁县秀阳乡有一户民居超过了三间,县官不但叫他推倒重建,而且把这户民居罚叫为茅司厅。

所谓茅司,就是厕所。

可见重建后的房屋不仅小,而且名称龌蹉,予以羞辱。

有着丰厚的金钱又不能大建房舍,使得徽商当时住宅不得不在封建贵族宽敞华丽的府邸之外另辟蹊径,走小而精的路子。

于是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三雕就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从明代后期开始直到清代,三雕逐渐向精雕细刻发展,越来越精致。

 

 

相传砖雕由明代中期的徽州窑匠鲍四首创,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

他看那些会做生意的家乡人,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往外掏,眼馋得很,便卖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

鲍四几年生意一做,也赚了不少钱,竟成了淮安的首富。

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

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

“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

”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

“你会什么技艺!

”中年妇女说:

“我会做莲花。

”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

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

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

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

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家乡,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

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

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

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

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

到了清代,砖雕工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种,由专人制作,制作者称为“雕花匠”。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三雕走向全国各地,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当年都是徽派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

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工匠集团对中国建筑艺术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的28根雕龙石柱,高5.98米,直径0.81米,垫以覆盆莲花宝座柱础,就是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徽州工匠雕刻而成的。

中殿两山廊及后檐的18根8棱水磨浅雕石柱,以龙为饰,每面浅雕九条团龙,每柱72条,共129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刻,刻深20厘米,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

10根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

徽州三雕的技艺特色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元素,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如屯溪程氏三宅梁枋建筑,便是雕刻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尽善尽美。

三宅内井檐斜撑的灵芝如意,匠工用透、剔、掏挖等手法,雕6朵层次迭落的灵芝卷瓣,使整个装饰物形成六面观看的花罩,同时,又将卷瓣的起突面,分层次雕刻,使卷瓣脉络清晰,完全立体化。

这种雕饰,既继承宋代《营造法式》采地雕的技巧,又揉和明代透雕风格,是徽州宅第木雕装饰的典型代表。

7号宅第内井檐裙板,自下而上与道花板横向组装,同时又以灵芝卷草及叶荷直装相隔,使整个大面积花板面走向有微妙变化,超突面略有前后,更显生动活泼。

三宅楼层承重童柱的荷瓣墩式平盘斗,支撑脊檩的叉手,以及梁枋两端的花板,均雕灵芝卷草、霜菊、荷叶及朵云。

歙县方士载宅四椽上承受瓜柱的平盘斗雕成莲瓣图案,十分华丽,平梁梁头雕成云纹,脊瓜柱下端收杀成鹰嘴状。

无论是砖雕、木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种类对徽派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三雕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美术作品由作者独立创作完成,而需服从主人的建筑、装修的总体设计方案,主人甚至会对每幅图提出题材、构图的主导意见。

如建成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歙县斗山街汪宅,内装修前,主人汪维梁先后请了许多名流来讨论设计方案和草图,使该宅的木雕刻显得系统而不俗。

这种主人主体设计,工匠捉刀绘刻的风气,也是形成徽州三雕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从三雕作品中可窥见徽州人的审美情趣和所寄托的道德理念。

三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重在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

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时,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作一个全盘考虑。

三雕艺人不仅要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能力,对呼应、对称、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然后才能分层次奏刀。

所以从雕刻手法上看,三雕都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以及镂空雕等类型。

越到后头,三雕艺术越注重情节和构图,追求细腻和繁复。

 

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所呈现出来的技艺也是各有特色。

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

下面我分别加以介绍。

砖雕技艺

一件砖雕作品的好坏,砖的材质是基础,普通砖是不能用作来进行砖雕创作的。

所以我们讲砖雕技艺,首先要讲制砖。

徽州砖雕的用料极为考究,是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出的,掷地有声的水磨青砖。

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

首先是选土,找具有极强粘性而且没有砂碛的粘土,然后和水搅拌成糊状,用牛揉踩,反反复复直到踩成泥筋,增强其粘性。

就像和老面一样,揉踩的时间越长,其粘性、韧性也就越强,烧制时就不会产生气孔。

然后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烧制。

烧制青砖的窑比一般砖窑要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

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窑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窑”。

热窑一天后才转为“中火”,一般烧一窑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

烧完后,在窑顶反复泼水,让水经过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窑中的砖块淋透。

使窑里面蒸汽弥漫,形成缺氧环境,砖坯里的三氧化二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于是便成为青灰色的了。

最后打开“窑门”与“窑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窑。

成砖出窑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

好的青砖质地细润致密,敲之有金石声,是为上品。

一窑成砖中,大抵可筛选七八成左右的成品雕砖。

有了成品雕砖,才是砖雕技艺创作的开始。

一般制作程序是:

修砖(以砖蘸水磨平)

上样(在砖面上贴上图样)

刻样(用小凿描刻出花纹轮廓)

打坯(先凿出四周线脚,再凿主纹、次凿底纹)

出细(进一步细雕)、磨光(用糙石细细磨光) 

徽州砖雕制作过程鉴赏 

 

如砖质有砂眼,还用猪血调砖灰修补最后完成。

出细是最能表现雕刻技艺的一道关键工序,动物的表情神态、静物的细腻精致都是有赖于出细才得以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明代早期砖雕的风格粗犷、稚拙而朴素;明末清初以后,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

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最多约有9个层面,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绩溪县北村乡湖村的门楼巷砖雕,是目前徽州保存最为完好的砖雕艺术群,巷内连续七户民居相连,门楼门罩造型各异,门楣上的镂空台阁,小巧玲珑,窗门可以随风开启,人物形态逼真。

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说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工作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屯溪博物馆收藏的一块“清代人物门罩砖雕”,颜色为淡灰色,土质细腻、坚硬,有52块砖雕拼接而成。

砖雕画面主板内容为三国故事,有三组,从左至右,左边一组为长坂坡和赵子龙单枪救阿斗,中间为刘备招亲,右边为借东风。

画面雕刻有楼台、亭阁、屋宇、人物,其布局严谨,疏密得当,远近适宜,层次分明,人物神态生动。

主板四周有数块雕刻的花卉、蝙蝠、寿字纹围绕着,下面左右边角刻着一对狮子,狮子拱躯、翘尾,两眼耽视,肥壮有力,富有勇猛的性格,少狮雕刻的活泼可爱。

这副砖雕为浮雕,人物、建筑、狮子富有立体感,雕刻的线条流畅活泼,雕工精细。

雕刻技法娴熟,显示匠师们在砖雕艺术的卓越才能。

木雕技艺 

木雕在徽州古建筑上,通常用手架梁、梁托、斗拱雀替、檐条、楼层栏板、华板、窗扇、栏杆等处,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程板,是民宅装饰大显身手的地方,雕刻富丽繁华。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技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

这些宅第民居多用原柏、梓、椿、银杏、楠木、榧树、甲级杉树等特种木材建造。

为炫耀木材品质的高贵,均不加油漆,以免影响雕刻的细部,同时可以显出木材的本色柔和及木纹的自然美。

木雕既考虑美观,又要重视实用,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大多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在家具方面,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

一般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明代初年,徽州木雕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

明中叶以后,木雕艺术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入清以后,对本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不仅采取镂空透雕这种极为复杂的雕刻技艺,而且还在木雕作品表面鎏金涂彩,穷极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今天,在原徽州辖县内木雕精品仍然随处可见。

歙具黄村一家民宅,在梁、枋、斗拱、雀替上全部精雕细刻,装饰着灵兽、百鸟、蝙蝠和回文图案,布局严谨,造型优美。

楼下围着天井的24扇缕花隔扇门,上半部是连续图纹漏窗,下半部是浮雕花鸟隔板,连接上下两半部的中间横板,全雕着戏曲故事,内容皆出自《三国演义》戏文。

黟县承志堂的木雕作品更是手法洗练、成熟,其中“百子闹元宵图”,雕了整整100个天真浪漫的孩童,各自在耍花灯、玩狮子、踩旱船、放鞭炮,神态各异;“唐肃宗宴官图”,在五六十厘米的厚度上,雕出了七八个层次,作品中的人物各依琴棋书画而构成画面,人物神情优雅,姿态萧娴。

石雕技艺 

徽州石雕取材来源主要有二:

一是青黑色的黟县青石,二是褐色的茶园石,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

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有圆雕、浮雕、浅圆雕、透雕等。

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饰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但西递村原水口亭的主体建筑凝瑞堂内的石礅础上,却有以佛经故事为内容的雕饰。

堂前石阶中央,有双龙戏珠石雕,背景衬以山石波涛、琼楼玉宇,宛若仙界天国。

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于一体,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黟县西递凝瑞堂大道旁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歙县许国石坊梁枋、栏板、斗拱、雀替上都雕满了图案,内容各有寓意。

如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庭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

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

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

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雕刻技法融精致与古朴于一体,在石质的刚硬上面,刻出木质的柔软。

石坊柱子上雕刻的结绳装饰图案,就能使人能感到丝绸般的柔软和飘逸。

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天井水池后壁上方,镶嵌着一副石雕百鹿图,由9块石料雕就拼成,采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立体感很强。

有栩栩如生,大小不等的一百只山鹿;有石壁生辉,矮而粗壮的黄山松;有重重叠叠,高高低低的奇岩怪石;有淙淙株流淌,弯弯曲曲的小溪;有路旁溪畔,疏疏密密的小草;有飞鸣啼叫,前后觅食的小鸟,宛如一幅清新隽永的深山野趣图,可谓徽州石雕一绝。

 

 

 

视频完整片段链接

徽州三雕中的文化内涵

宋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儒家文化在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反映形式。

在统治阶层有它的治国之策,在文人阶层有它的理论体系和文论、诗歌等表现载体,反映到民间社会则体现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的其它层面在全国其它地区都有,惟有在民间社会,只有徽州才是它的最集中的表现区域和最典型的代表。

从徽州三雕中文化内涵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儒家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徽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

徽州三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与人朝夕相伴,作为徽派建筑重要文化元素之一的徽州三雕,除了视觉审美愉悦以外,在宣传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儒家文化教化的一种符号。

儒家思想中的读书入仕、忠孝节义、中庸和谐等特征在徽州被演绎成一个个故事,定格成一幅幅三雕图画。

三雕作品在表现儒家文化的本质特征时,采取的是深入浅出的表现方式,而不是说教,取材也都是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唱本、文学故事、神话故事、名人轶事中,手法含蓄,象征意味浓厚,所以也最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吸纳。

徽州人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儒家思想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每天都在进行精神陶冶浸淫。

儒家历来十分重视读书。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是为了取仕。

徽州三雕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现中举、及第的内容。

如“五子登科”、“三元”、“十八学士”、“三进士”、“文武状元”、“寒窗苦读”、“状元游街”、“状元及第”等。

徽州民居的门窗经常雕有“冰裂纹”、“梅花图”,或者两者合一为“冰梅图”,其寓意就是“吃得十年寒窗苦,方能成为人上人”和“梅花香自苦寒来”,反映的就是读书做官的思想。

在徽州三雕作品中,有好几个官员围着一顶官帽和衣带,这叫“冠带传流”,意思是指把官职世袭下去,世世代代做官。

几个上年纪的人围着一顶官帽或衣带,这叫“荣赐冠带”。

如果是一个人穿着官服,身旁一个人托着官帽,称作“弹冠相庆”。

还有身穿官服的人手上托着官帽则称“加官”,手上托着爵的画面,称“进爵”。

一孩童指着云天太阳,称“指日高升”。

这都是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在徽州的反映。

忠孝节义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准则,在徽州社会中,宗法思想的严格和对伦理思想的重视,使徽州人从小就接受这忠孝节义的教育。

孝最基本的内涵是上孝顺父母,下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此徽州三雕的“二十四孝”、“多子多福”的图案较为普遍。

二十四孝外,入图较多的楷模人物还有《燕山五子》或《五子登科》,说的是后周窦燕山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全部考中进士的故事,《三字经》赞他“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唐郭子仪的大富大贵又长寿,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因此,三雕作品中郭子仪题材很多,有《汾阳府》《上寿》《万寿亭》和《长乐宫》,表现郭子仪赋闲在家而其乐融融,揭示了徽州人对“知足常乐”理念的褒扬,体现了徽州人的情操和对历史人物的崇仰。

体现忠孝节义的戏剧、文学故事在三雕作品中也比较常见,有三国故事如《桃园结义》《子龙救主》《关公夜读》《单刀赴会》《关公送嫂》《三顾茅庐》《水淹七军》《辕门射戟》《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凤仪亭》《空城计》《刘备招亲》等等;还有杨家将故事、罗家将故事、封神榜故事等等,都是徽州三雕看重并着力刻画的。

此外,尚有“诗教”题材,以唐宋名家名诗诗意创作的雕刻图幅。

以石榴、麒麟寓意多子多福的作品,多见于窗格拦板、雕床画椅等处。

其中象征子孙满堂的“累世同居图”,是徽州大家族中最常用的题材,体现出大家族几世同堂的荣耀,成为宣扬家族伦理的一种典范,黟县际联承志堂后厅横枋上雕刻的画面,就是唐朝张公芝的九世同堂的故事。

此外,如“洪福齐天”、“百鹿图”、“八仙庆寿”、“百子图”、“百子闹元宵”等题材,画面立意巧妙,布局活泼生动,雕工精致细腻,象征寓意深长,都为儒家思想在徽州社会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秦汉时儒家的作品,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就像我们手执一根棍棒,既不执其上端,也不拿执其下端,而是握中间,这样就不容易滑脱。

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提倡和睦相处,互相谦让。

这种思想在徽州三雕的题材中体现得也比较突出,如“百忍图”、“和为贵”、“将相和”、“群僚同乐”等。

尤其荷花、荷叶意寓“和谐”,在徽州三雕中用得特别多。

徽州区西溪南乡上长林村胡胜利宅为明代建筑,梁驼、花替、柱础等部位都装饰有荷花图案,造型轻巧,深浮雕,刀法硬朗,视觉效果冲击力极强。

婺源思溪村百寿花厅楼板下一对斜撑木雕,雕作流水奔涌,荷花、荷叶偃仰有态,鸟飞鱼跃,生机盎扬,上端还雕作荷墩形状。

绩溪县龙川村胡氏宗祠就有20幅落地隔扇木门的裙板上雕着池塘荷花胜景,镶装在宗祠正厅的东西两厢,有着“满堂和谐”的寓意。

其中一幅“荷花河蚌图”,画面是一只喜鹊俯首展翅而下,向一朵结满果实的莲蓬飞来。

恬静的池塘风声水起水波托着三片硕大的荷叶,占据了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