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412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方校本教案DOC.docx

地方校本教案DOC

课题

1、呜咽泉

1、了解呜咽泉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呜咽泉这个村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悉这个发生在绥德的悲壮故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秦朝时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呜咽泉这个地方吗?

听说过呜咽泉这个村名的由来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教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倾听。

呜咽泉位于今陕西绥德东南三里辛店乡的一个村子里,村子的名字也叫呜咽泉村。

据州志记载,这个村子原本名叫卢家湾,可是,绥德州城乡的市民百姓为什么会只知有呜咽泉而不知有卢家湾呢?

传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正宫娘娘所生,二世胡亥是西宫娘娘所生。

正宫娘娘得知扶苏被逼冤死,就暗自潜逃出宫,因痛心于扶苏之死,便隐姓埋名,跋山涉水来上郡吊唁。

经私察暗访,终于得知长子扶苏就死于上郡城南卢家湾村口的大石壁下,正宫娘娘就到石壁下来祭奠哀悼,面对石壁痛哭,三日三夜不止,泪干而泣血,痛心所至,感动了天地,亦感动了扶苏的在天之灵,大石壁上遂有泪滴般的泉水流出,泉水滴落在石壁之下,如泣如诉,令人听了无不感到万分凄切恸心,就好像扶苏与其母亲二人面对面而哭,万分悲痛难以倾诉,只好由天地神灵代其心意,将那呜咽哽塞之声借着泉水的滴落传于世人!

后来,人们终于得知,那个在石壁前痛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的女人,就是正宫娘娘,便将那石壁上流出的那许多股如同泪滴般的泉水命名为呜咽泉!

又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巩固他所妄想的千秋万代江山,竟听取和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通令全国罢黜百家、焚销民间所藏的诗、书和一切典籍,凡敢于以私学诽谤朝政和谈论诗、书的人一律处死;凡敢于私藏诗、书、典籍和借古讽今的儒生一律户灭九族。

秦始皇长子扶苏因对其父的“焚书坑儒”特不同看法,竟被贬来上郡做大将军蒙恬的监军,直到秦始皇执政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秦始皇南巡吴、楚途中得了绞肠痧症,临死前,他紧忙遗诏于扶苏,命其急速回京城咸阳继承皇位。

随同秦始皇一起南巡的胡亥及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早已狼狈为奸,阴谋篡夺皇位。

此时,他们眼见始皇命在旦夕,遂将诏书暗暗扣下未发。

不几时日,始皇驾崩于途中,胡亥、李斯和赵高恐天下有变,只是昼夜赶路,一返回京城咸阳之后,便将给扶苏的遗诏篡改为痛斥其诸多大逆不道的罪状,选派使臣火速至上郡,诏赐扶苏长子以死。

扶苏接到假诏书,悲痛万分。

父皇“诏书”中所数说他的罪状,皆属子虚乌有,欲抗旨意,不甘于死,有逆君臣父子大礼。

“诏书”赐死,限期三天,他便派人去问讯蒙恬的消息,始得知蒙恬将军已经被使臣囚禁了。

由此扶苏心里明白了,朝廷内宫里一定发生了变故,自己也在劫难逃了!

扶苏只好强忍悲愤跨马出城,两眼紧闭,伏身马背,任那马沿着无定河岸直向东南而去。

行过一个时辰,扶苏这才睁开眼来观看——一座大石山壁立在眼前,无路可走了!

扶苏心里不禁暗自一惊:

这马怎么竟走进了这么一个大山谷里?

扶苏当即溜下马鞍,在那大石壁之前,不由地失声痛哭,他越哭越发悲痛.直至三日三夜,泪干泣血,声竭而呜咽!

扶苏之哭,一时震动上郡城乡,老百姓都拥到这山谷里来观看。

特派使臣恐引动乡民反叛,贻误大事,遂命侍从和兵丁强制扶苏上马而回。

孰料即此时刻,天地神灵亦为之感动,面前的石壁间,竟有无数股泪滴般的泉水骤然进出,潸然而下,声似呜咽哽塞,闻此泉水,乡人野老亦无不为之垂泪唏嘘!

3、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赐死扶苏?

2、扶苏的死为什么感天动地?

作业设计

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给父母讲一讲。

2、有机会去呜咽泉看看。

板书设计

1、呜咽泉

绥德东南三里辛店乡的一个村子

泉水骤然进出,潸然而下,声似呜咽哽塞

课题

2、落  雁  砭

1、使学生了解成语“沉鱼落雁”的由来,并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成语“沉鱼落雁”的由来,并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讲这个发生在绥德的故事。

课前准备

绥德落雁砭的地理位置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沉鱼落雁”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成语是咋样来的?

二、教师讲故事:

王嫱字昭君,原籍今湖北兴山县城关宝坪村人,是位善良、正直、美丽的姑娘。

汉元帝时被选人宫中,由于三宫六院美女太多,皇帝无暇顾盼,传说让画工毛延寿画出像来以便元帝临幸。

     毛因未得到王的贿赂有意将像画丑,王自然被打入了冷宫,而毛又带了王的写真逃入匈奴,唆使单于指明要王嫱婚配。

这就引出一段史实,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三次来长安求婚,而王嫱便主动请行,“情愿和番,以息刀兵”。

    当昭君起程时,史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汉元帝一见惊呆了,顿时六宫粉黛无颜色,大有“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匈奴君不知”的苦涩感叹。

    竟宁元年(前33年)秋风送爽的季节,随昭君出塞的香车宝马,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一路驰来,途经庆阳,来到今绥德,由于皇家为了显示汉室的尊严和诚意,诏令沿途官府、百姓,皆得热情欢送,绥德的官民得知昭君出塞,路经此地,非常激动。

    因为绥德的民众身处边塞,饱尝战争的苦难,更知和平的重要,对“和平使者”昭君备感亲切,所以欢送一事做得特别认真。

半月前就做着准备工作,沿路黄土垫道,清水遍洒。

当昭君到来的那日,正是艳阳天,男女老少倾城出迎,离城十里八里的山民也打扮一新,来看这位宫廷美人。

除了官府沿途摆茶设酒为昭君饯行外,群众有的提着篮子,有的端着盘子,里面皆盛满了瓜果山鲜,还有中秋节余存的雪花月饼,沿途一望真是人山人海。

素有美誉的“理水秋声”今天也特别欢欣、响亮地歌唱着;山色一片金秋景象,沉甸甸的糜谷穗像感谢昭君似的拜来拜去。

昭君看到百姓对自己如此的爱戴,便命随属下马休息,自己再看看这塞内的风光。

不禁感叹,如此大好的山河,都是和平的象征,顿时心里觉得不虚此行,不由欣慰地一笑。

  此时天空正有一群大雁南飞,一见昭君美丽的姿态,雍容的气度,灿然的一笑,一时着迷走神,一只大雁竟凌空坠地,众雁一见也纷纷落了下来。

此时现场的百姓也觉得好奇怪,只听一位村妇在喊:

“瞧!

大雁也觉得不如昭君美,羞得落下来了。

  从此,这无名的石砭,被当地村民呼为“落雁砭”,一直流传至今,昭君也有幸得了“落雁”的雅号。

州人皆知,绥德被誉为“天下名州”,岂知这四个字中也包含着“落雁”添润的一笔。

三、让学生自己说说昭君出塞的故事。

作业设计

1、回家后给家里人讲讲昭君出塞的故事。

2、到绥德城时,去“落雁砭”串一串、看一看。

板书设计

绥德的故事    落  雁  砭

昭君出塞

天下名州沉鱼落雁

课题

3、龙泉洞

1、了解龙泉洞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龙湾”之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了解绥德胜景:

龙洞清流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刘邦托梦得清泉的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龙泉洞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1、介绍龙湾:

从绥德古城向东北折行二里,便到了龙湾。

龙湾的山宛若一条巨龙曲折逶迤,山下无定河滔滔流逝,“龙湾”之名也就因此而来。

龙湾岩崖的突兀之处酷似龙头,而在龙头之下的天然石洞中,有一眼山泉汩汩而出。

“好事”的祖辈人将洞中清泉的水道雕琢成了一条神气活现的巨龙,清泉便从龙口喷涌出来。

此处胜迹,便是古“绥德八景”之一的龙洞清流。

二、绥德胜景:

龙洞清流

在马金龙的带领下,记者沿着龙湾附近狭窄的小巷一路前行,来到了龙泉洞。

还来不及欣赏古庙的风景,马金龙便征得看庙人的同意,带记者进入了龙泉洞。

三、真龙口吐清泉流

因天色将晚,洞口的阳光显得那么的吝啬,偌大的石洞只被照亮了洞口的一角,洞内是一片幽暗、寂静,只听到哗哗的水流声。

看庙人打开了洞内的电灯,洞内的景致顿时提起了记者的精神。

龙泉洞是一处天然溶洞,深约10米,宽3米有余,高不足2米。

依着山岩的形势,一条长约7米、粗如水桶的“巨龙”缠绕腾挪其间,威风凛凛,泉水从大张的龙口汩汩涌出,如珍珠溅玉,跌落在龙口下的小石坛里。

回音四起,犹如轻敲木鱼,恰似玉手调琴,仿佛龙女浅唱。

清泉随浅浅的石槽流出洞口,淙淙潺潺,波光粼粼。

水池旁边还放着一只大碗,供游人尝一尝这甘甜的山泉。

马金龙告诉记者:

“这条龙巧妙地利用了天然水道,可谓是承接了天地之灵气。

愈是盛夏时节,洞内愈是清凉。

到了三九之际,洞内则是一派暖意,细看那泉水还直冒水气呢!

现在人们在龙泉洞外铺设了管道,洞内的泉水通过管道流到洞外的密封水井,哗哗灵泉供给着人们的日常用水,煮饭、泡茶、洗衣、洗菜,都离不了这龙泉水。

四、刘邦托梦得清泉

相传汉景帝时期,朝庭派“飞将军”李广率军抗击匈奴。

大军行至今龙湾时,三军将士唇干舌燥,口渴难忍,急得李广将军坐卧不安,焦急万分。

正值无奈之际,李广将军梦见汉高祖化成了一条天龙,美美地赏赐了三军一场及时雨,并口谕李广说:

“从龙湾石崖处挖掘,会有泉水涌出。

”天刚亮,“飞将军”命人在龙嘴处掘石凿洞。

当挖到两丈多深时,果然有股甘泉汩汩凌涌,众人顿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叩拜天龙。

喝了龙泉水的三军将士变得神勇无敌,到后来一提起“飞将军”的神箭,匈奴兵就吓得尿裤子。

以后匈奴人不管男女都像女人一样蹲下来撒尿,惟恐李广的神箭伤了性命。

在龙泉洞中,一排石刻碑铭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其中一方南国伦题写的石刻上,清楚地记载了龙泉洞中神龙的由来。

“唐朝中期,能工巧匠依原龙形精雕细琢,刻成一条巨石龙……鳞光闪耀,气势磅礴。

”宋徽宗赵佶曾封此龙为“静渊侯”,清代康熙又封其为“渊静侯”,更为此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

五、抬来龙王就下雨

龙泉洞外,一株杨树根硬挤进岩缝,龙泉水的滋润使得如今的它已直插云霄。

因为龙泉洞的龙王被皇帝封侯,附近的群众对它也是格外得敬仰。

过去每逢天旱,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就会来到龙泉洞,抬着“渊静侯”龙王去求雨。

马金龙告诉记者,“抬龙王”求雨时,村民会选出一位德高望众的会长,组织大家抬龙王求雨。

会长跪在龙王像前打卦求雨。

求雨的人们在一把椅子或凳子上,固定住龙王像或牌位,便成了神楼。

四个没结婚的年轻人抬着插满了细柳条的神楼,再撒几点清水,大家裸背、赤脚,头带柳条圈、黄表条、手舞细柳条,浩浩荡荡的求雨队伍出发了。

请起了龙王神楼,求雨的人们抬龙王到各庙谒神。

求雨的人不能说晒、说渴、说累。

四个年轻人抬着神楼像陀螺一样旋转,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傍晚。

众人祷告了半天,龙王神楼刚立住脚,吼雨的人扯开了拦羊嗓子放牛声:

(领)一柱香,一礼拜,莲花弟子把清斋。

南无大王老爷佛,南无大王老爷佛,

早铺云,下大雨,早下大雨!

(众)救万民!

(领):

你老人家显灵下海雨!

(众)救万民!

(众):

咚咚咚,雨点点,龙王想吃个揪片片,

咚咚咚,雨点点,扁豆捞饭献卷卷。

“抬龙王是求雨的最高礼仪。

听老辈人讲,龙泉洞的龙王真的很灵,一般请回去少则3天,多则5天就会降下大雨。

下雨之后,百姓还会杀猪宰羊前来祭拜,再为龙王爷唱上几天的木偶戏、皮影戏。

”马金龙说道。

作业设计

1、熟悉龙泉洞所涉及的几个故事。

2、有时间让家长带上去看看龙泉洞。

板书设计

3、龙泉洞

真龙口吐清泉流

刘邦托梦得清泉

抬来龙王就下雨

课题

4、祥云山

1、了解祥云山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祥云山”之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了解绥德胜景:

祥云山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了解绥德胜景:

祥云山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祥云山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介绍祥云山:

祥云山位于绥德四十铺镇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

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

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建筑巍峨壮观,气垫宏伟,为陕北著名道观胜地。

祥云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

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等十三座庙,随后有钟楼、鼓楼、封神楼并列而建,两边对称为左灵宫,右瘟神殿,拾阶而上为真武祖师大殿,左为七真殿,右为五祖殿,整个庙宇为典型的对称建筑。

(据《绥德文化网》)

游祥云山记

白云呈祥山峦秀,青松翠柏映成趣。

四道拱梁当中蹴,廊檐叠层庙宇簇。

平地风起借时休,疑是无量赐瑞福。

诚心叩把灵签求,车稳健行山中路。

作业设计

1、熟悉祥云山的地理位置。

2、说说祥云山的风土人情。

板书设计

4、祥云山

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

高耸挺拔,巍然屹立

课题

5、笔祖蒙恬的传说

1、理解“蒙笔生花”、“恬文抒怀”的含义。

2、使学生会讲笔祖蒙恬的传说。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讲笔祖蒙恬的传说。

教学难点

理解“蒙笔生花”、“恬文抒怀”的含义。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讲故事:

相传,秦初年间,善琏还是一个小村落,村有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寺中主持和尚法名善真。

一天,匆匆进来了一位中年汉子,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的气概。

他向善真作揖道:

“法师,我能否在庙中住宿几天?

”法师见此人生得气宇不凡,就欣然回答:

“壮士想借宿庙中,哪有不肯之理。

”那人连连拜谢,一声长叹后说:

“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

我从

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秦始皇,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作计较。

”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一天,蒙恬来到村西。

突然,看见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

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

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蒙恬的救命之恩,卜家时常做些酒菜送给蒙恬,蒙恬总是婉言谢绝。

倒是香莲心灵手巧,经常来寺中将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浆洗缝补,就这样,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羊毛在一根树枝上随风飘起,便顺手折下,心想:

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羊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文。

来到香莲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羊毛扎在枝条上,用手将羊毛捋齐,用水蘸调了些锅灰,在白帛上写了几个字。

感到比用刀刻轻松,但写起来力不从心,羊毛上沾有油质,很难落墨。

蒙恬写后顺手将它搁在窗台上,不料由于用力过大,此笔却滚落到窗外去了。

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石灰缸内。

香莲拾起后,见山羊毛卷在一起,上面沾满了石灰水,她赶紧放到清水内,将石灰水漂洗干净,又拔下发髻上的铜簪将毛理顺弄直,拿进屋内蘸了些锅灰水来写,不想既流畅又顺手。

蒙恬这才悟出了羊毛经过石灰水浸过能剥去油质的道理。

湖州盛产毛竹和山羊,蒙恬和卜香莲将笔杆的原料改成竹杆,笔毛从山兔毛扩大到山羊毛等,还将毛笔头纳入竹管中。

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实践,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

蒙恬早有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莲一起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

笔都善琏为了纪念蒙恬,在善琏镇建有蒙公祠,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九月十六和三月十六),当地笔工要举行盛大的迎神庙会,以示纪念。

这以后,当地做笔业越来越兴旺,做出来的笔不仅尖、齐、圆、健,而且锋颖清澈,珠圆玉润,书写刚柔相济,应手从心。

人们将环绕小镇的河改为蒙溪,还以“蒙笔生花”、“恬文抒怀”、“蒙氏羊毫”、“香水”、“香块”命为笔名,一直延用至今。

二、学生自读故事。

作业设计

回家后给小朋友讲讲笔祖蒙恬的传说。

板书设计

5、笔祖蒙恬的传说

刚柔相济,应手从心

“蒙笔生花”、“恬文抒怀”

课题

6、二郎山的传说

1、了解二郎山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二郎山”之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了解二郎山所在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悉“二郎山”之名的由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讲故事:

绥德县城南二郎山,原来叫文屏山,因其为城南的一道屏障而得名。

后来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赵二郎庙,便更名为二郎山了,现今不少人以为此处是杨二郎庙,其实不然,杨二郎庙在城内衙署(今县政府驻地)东侧二郎庙坡上面,即今绥德县教学研究室和电教中心办公之处。

二郎庙山门为什么要修建赵二郎庙呢?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大约在明朝中期,有一位叫赵毅的人在绥德州任知州。

赵大人为官清政廉明,为绥民办过不少好事,所以绥民对他十分拥戴。

某年的三月二十八,正是春耕季节。

突然,天空乌云笼罩,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不一会,暴雨倾盆而下。

顷刻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

赵大人带领军民在城上察看水情。

没多久,洪水已冲上河岸,扑向州城。

赵大人急忙组织军民用石块、沙土堵住城门。

但洪水不断上涨,洪滔已至半城墙,水声如雷,加上雷鸣电闪,声势甚是惊人。

赵大人站立城头,内心十分焦急,他想,春天哪来的如此大雨大水呢!

难道是水神爷怨我为官不够清廉而惩治于我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弃官不做,归乡为民,耕耘一生,请水神爷不要侵害绥州军民。

于是,他便脱掉官靴,抛向洪水中,以示弃官自惩。

然而洪水仍在上涨。

赵大人心想,是怕我心不诚吗?

便接着将官袍、官帽一齐抛入水中。

谁知洪水仍不减退,反而越涨越猛,洪峰已离城头二三尺了,浪花已溅到城头。

赵大人在隐隐中似看见洪峰中有一蛟魔在呼风唤雨,兴风作浪。

他顿时才明白了,原来是你这妖孽在作怪。

为了全城军民的生命财产,我只好与你拼死搏斗了。

于是他披头散发,手执宝剑,大喊一声:

“妖孽休得猖獗,我来也!

”说罢纵身一跃,跳入水中。

赵大人跳入水中后,洪水停止上涨,但只见河中心浪滔上下不住翻滚,似有厮杀搏斗之声。

一会儿,声浪渐渐平息,雷止闪停雨住,水势迅速跌落下去。

只是赵大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赵大人为绥民捐躯了!

绥民为报答这位大恩人,便在文屏山建庙祭奠。

因赵大人排行第二,故为赵二郎庙。

  有关治理水患的二郎神的传说,在全国还不少。

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词典》中“二郎神”词条就记载了两则比较有名的传说。

第一则说的是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二儿子李二郎。

邓韨的《常熟县志》载,蜀中太守李冰之子曾除掉蜀郡都江蛟孽,有水功,故立庙祭奠。

宋朝朱熹《朱子语录》则明确指出,“蜀中灌口二郎神”乃是李冰的“第二儿子”。

第二则说的是隋朝嘉州太守赵昱赵二郎。

《苏州府志》载,赵昱为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

卒后,蜀人见赵昱雾中乘白马在水浪中驰过,因立庙灌口,号灌口二郎神。

词条最后还说了一句:

“此外,还有指二郎神为李冰或晋邓遐者。

”李冰在四川修筑都江堰,治理水患,造福于民。

邓遐事情虽不清楚,但恐怕在治水方面也有功绩。

因此,词条认定二郎神“世以为水神”。

赵毅也是为除水患而捐躯的,自然也被称为二郎神了。

此外,绥德一位老年人说,神木县也有一座李二郎庙。

至于明清时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称杨戬为杨二郎,恐怕是从秦之李二郎、晋之邓二郎、隋之赵二郎等传说故事中演绎而来的,特别是《封神演义》中的杨二郎,斩妖除魔,扶助正义,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其影响面极广,因此后人为杨二郎立的庙也比较多。

二、学生交流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计

1、熟悉二郎山所涉及的几个故事。

2、有时间让家长带上去看看二郎山。

板书设计

6、二郎山的传说

二郎庙

了不起的大英雄

课题

7、一步岩顶

1、了解一步岩顶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一步岩顶”之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了解一步岩顶所在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悉“一步岩顶”之名的由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讲故事:

从绥德南关出发,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一路南行,途经砭上、董家墕、七里沟等村落,便来到了位于绥德县城西南5公里的一步岩。

一步岩为当地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东西方向的一道山梁两峰矗立,中间近山巅处的一道隘口上新修了一座单孔拱桥,仿若是一道城门,屏障着南北的交通。

桥上书有一副对联——“青山正气千秋颂,云岩清风一步凌”,说的就是这一步岩的形胜。

拱桥东侧,立有一块“蕲王庙”文保碑;西侧的石壁上,则是用红漆书写的“韩世忠故里”5个大字。

旧时一步岩宽不过三尺,一步即可跨过,故名一步岩。

因为地势险要,有“一夫守岩,万夫莫开”之势,过去曾是绥德城的重要屏障。

而关于一步岩的得名,绥德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韩世忠赤手擒野马”的美丽传说:

有一年,二郎山跑来一匹野马,袭击过往的路人。

官府贴出告示,说只要能降服这匹野马就能得到重赏。

一天韩世忠正好路过,他二话没说揭下榜文,便赤手空拳直奔山上而去。

不多时,只听见山梁后长嘶一声,山梁上果然跃出一匹白鬃野马。

野马一看见韩世忠,便直扑过来。

韩世忠待那马冲下山坡,纵身一跃骑上了马背。

野马见状前蹄腾空,想要把他掀下来。

谁知韩世忠两腿紧夹,双手抓住马鬃。

野马狂奔乱跳,一直跑到了一道山崖前。

眼看连人带马就要跌下深沟,韩世忠朝马背上连捶几拳,野马竟停在了离深沟只有一步的地方。

这个地方便是今日的一步岩。

一步岩的地名,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变迁。

清康熙四年(1665年)十月的《重修碑记》记载:

“(绥德)州之南七里许有山名一步墕。

”而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重修永宁寺装饰神像新建乐楼碑序》则记载:

“州南十里许有一步崖,为宋韩蕲王之故里。

二、学生交流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作业设计

1、熟悉一步岩顶所涉及的故事。

2、有时间让家长带上去看看一步岩顶。

板书设计

7、一步岩顶

州南十里许有一步崖,为宋韩蕲王之故里。

“青山正气千秋颂,云岩清风一步凌”

课题

8、韩蕲王庙

1、了解韩蕲王庙所在地理位置。

2、使学生熟悉韩蕲王庙之名的由来。

教学重点

了解韩蕲王庙所在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悉“韩蕲王庙”之名的由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1、教师讲故事: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谥忠武,为南宋抗金名将。

而蕲王,则是宋孝宗赐予他的封号。

韩世忠出生于今绥德县崔家湾乡纸坊沟村,传说他幼年因家贫随母亲一路乞讨来到绥德城,寄居于城南二郎山西侧砭上的破窑洞中。

清乾隆三十二年的《宋蕲王韩忠武公勋猷碑记》中,将韩世忠一生的功绩详细地描绘出来。

其中的“十八应募”一节,可见韩世忠万夫不当之勇:

“时年方十八,即应召败敌,斩关杀将,掷贼首于阵外……跃马而前,不一合即斩于马下,敌众大溃。

”该碑文中还有诸如洞擒方腊、江战兀术、拜金泇口、追封王位等章节。

康熙年间《重修碑记》载:

“旧建有石洞,上有神楼,关帝南面,文昌北拱,古人制作,或所以培文武之元气者。

”可见一步岩的宗教文化是源远流长。

因为地形所限,今日的蕲王庙占地面积不大。

一尊高约5米的韩世忠雕塑伫立在山门前,通体为花岗岩雕刻而成。

“韩世忠”头戴战盔,身披红色披风,左手持剑,右手呈拔剑状,眼望战阵、似欲率军迎敌的坚毅表情凸显出了韩蕲王的气势。

雕塑背后是蕲王庙前殿,殿前里有一对古时的石狮,殿中陈列着十余方清代、民国的石碑,记录的是一步岩与蕲王庙的历史。

跨国前殿便可进入正殿大院。

一孔高大、宽敞的石拱窑洞便是蕲王庙的正殿,正中是韩蕲王和梁(红玉)娘娘的坐像,塑工虽不高超,但还是让人可以感到一种威严的气概。

大殿西侧为古佛殿,再西则为供奉关帝、文昌的楼阁。

前殿的西侧立有一座牌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