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5789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由稻、萍、鱼等生物组成的一种生态农业中,水生植物红萍适宜在荫蔽环境处生长,可作为鱼类的饲料;鱼类的粪便又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有机养料,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水稻与红萍的生长。

红萍因与固氮蓝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

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捕捉害虫的青蛙等有益动物的生存。

对此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体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青蛙、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D.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由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和浮游动物组成

2.右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AB所示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D、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

3.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传递的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

B.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储存于其体内有机物中

C.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可以用生产者的干重增加量表示

D.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就是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与分解

4.有某种农药因使用太多而污染环境,它进入食物网内,虽易被生物吸收,但又难以被分解和排出,该药物在如图所示食物网中,哪种生物体内可能有最高浓度(  )

A.b    B.e    C.g    D.c

5.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碳酸盐B.二氧化碳

C.碳酸D.碳水化合物

6.据报道,2014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沅江市及大同湖区等地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组织群众展开一场“人鼠大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标志重捕法

B.对东方田鼠的捕杀针对的是生态系统的种群层次

C.为控制东方田鼠鼠患,应尽可能多地向湖区引进猫头鹰、蛇、黄鼠狼等鼠的天敌

D.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

在稻田中,东方田鼠处于第二营养级

7.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  )

A.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

B.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C.每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D.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

8.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分别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10.1988年,某城市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甲型肝炎流行,至今还禁止贩卖、食用这种水产品。

这种环境污染类型指的是()

A.大气污染B.有机物污染C.水污染D.微生物污染

11.最近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事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重大的破坏。

下列不属于此次事件造成的直接破坏是

A.遗传多样性受到的破坏   B.物种多样性受到的破坏

C.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的破坏   D.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

12.江苏无锡鼋头渚生态湿地建设已见成效,经过10多年的培育,水生、湿地植物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其中菖蒲、蒲苇等植物达300多种,每年有大量的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营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湿地具有重要的功能,但湿地中动、植物资源比较贫乏

B.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

C.沼泽地、红树林、沿海滩涂等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不包括河流、湖泊

D.人们可以通过围湖造田来利用、开发湿地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全部杀灭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下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太阳能、热能,能量主要是以化学能的形式输入该生态系统

B.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正金字塔形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若该自然生态系统为一湖泊,由于环境因素的变迁,经过若干年后演变为一森林,此属于种群的次生演替

二、非选择题

1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据图回答:

(7分)

(1)能量流动的特点和

(2)从不同营养级能量传递的多少看,图中②③④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应属于图示中的哪个箭头?

(4)初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是图中的哪个箭头?

(5)④中的能量大约只有③中能量的。

(6)由于某种原因,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全部灭绝,则首先受损害的生物是图中的。

1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

(2)生物甲和己的关系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生物,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__kg。

18.I.下图表示一个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中昆虫是以绿色植物的籽粒为食,野兔是以绿色植物的茎叶为食,则昆虫与野兔之间没有竞争关系,理由是。

(2)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除图中所示的以外,还应包括。

(3)若对图中生产者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II.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有人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

黑藻、100mL量筒、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冷开水等。

实验步骤:

①准备4套如图所示装置,编号为1—4。

在瓶中各加入约500mL0.01g/mLNaHCO3溶液,再用冷开水充满。

②取4等份长势相同的黑藻分别放入l—4号装置。

③将4套装置放入暗室中,然后分别用50w、100w、200w和400w的台灯等距离地照射1—4号装置,观察气泡的产生情况。

④30min后停止光照,测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体积(mL)

以上实验重复三次,实验结果见上表。

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2)根据装置图,上表中的实验数据是如何读出来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在右边坐标图中绘制出柱状图:

(4)上表中测得的氧气是否是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什么?

(5)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6)若想确定黑藻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请在本实验的基础是写出进一步探究的实验思路:

19.(9分)右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

(3).鹰在食物网中占有_____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则至少需要草_____kg。

(4).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由于捕猎的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

(6).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青蛙是第三营养级,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还要不断地补充能源物质,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由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微生物和浮游动物组成,所以C选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图中A过程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过程为呼吸作用或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B错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正确;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不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A项错误;消费者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也就是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B项正确;生产者的同化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其中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而消耗,另一部分则储存于体内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干重增加量是指储存于体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C项错误;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指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的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农药易被吸收,但难以分解和排出,在体内越积越多,随营养级越高的动物捕食上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逐渐在体内积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体内积累最多,所以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生物富集作用。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故B正确。

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含碳有机物,故D错误。

碳酸盐和碳酸主要是在无机环境中,故A、C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链交错连接,成为食物网,原因是一种生物可能被几种生物所捕食,同一种生物也可能捕食不同的生物。

每一种生物可能不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调查林地上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取样,A正确;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C正确;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9.【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有些生态系统如极发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都

较低,A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是甲肝病毒,因而这种污染类型是微生物污染。

11.【答案】A

【解析】略

12.【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湿地中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A选项错误;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具有调节流量、控制洪水的作用,湿地在一定范围内能够

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吸收等作用消除污染,对水体和土壤环境起到净化作用,B选项正确;河流、湖泊属于湿地,C选项错误;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如围湖造田、滥垦沼泽等,使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导致湿地控制洪水、调节气候等功能大为消弱,D选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没有信息传递,生物无法适应环境,故A正确;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但不能直接杀灭有害动物,故B错误;要提高黄麻产量应促进其营养生长而抑制其生殖生长,延长光照时间不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因此有利于提高产量,故C正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成一个统一整体,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钟群所在的环境气候、食物资源、天敌和以及疾病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则①正确;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都将不断的增加,则②正确;农田生态系统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种类和数目都较少则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故③错误;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大,营养结构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较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弱,故④错误,所以A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Ⅰ表示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可以利用的能量为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入生物群落,各营养级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故A正确;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

则B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否则生态系统不能保持相对稳定,故C正确;由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而不是种群的次生演替,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答案】

(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②>③>④

(3)⑩

(4)⑤

(5)10%—20%

(6)C

【解析】略

17.【答案】

(1)、戊甲、乙、丁

(2)、竞争和捕食(3)、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3200

【解析】略

19.【答案】

(1)10

(2)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鹰

(3)四25(4)捕食和竞争(5)增多

(6)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解析】

试题分析:

(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食的消费者,中间不能停顿,所以上图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鹰。

(3)鹰在食物网中占有第三、四、五、六共4个不同营养级;如果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1kg,按最短的食物链计算,则至少需要草1/20%/20%=25kg。

(4)鹰与蛇均以鼠为食物,存在竞争关系;鹰还能捕食蛇,还存在捕食关系。

(5)由于捕猎的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蛇被捕食的机会减少,同时蛇的食物增多,所以蛇的数量将会增多。

(6)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外,还必须有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体体积。

⑸表中数据反映出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释放出气体体积增多,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在增强。

⑹要确定最适光照强度,就要在100W—400W范围内缩小光照梯度,设置更多实验组。

18.【答案】

Ⅰ.(6分)

(1)它们所需的食物资源不同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样方法

Ⅱ.(16分)

(1)光照强度O2释放量

(2)读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的体积

(3)见右图

(4)不是(2分)黑藻自身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水中还会溶解部分氧气(2分)

(5)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增强

(6)缩小光照梯度,在100W—400W范围内设置更多实验组

【解析】

Ⅰ⑴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图中昆虫和野兔的食物资源不同,可以认为竞争弱。

⑵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四个成分;

⑶图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Ⅱ⑴该实验自变量是引起光合作用强度改变的因素-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照强度改变后引起的实验结果改变-氧气释放量

⑵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体积排出来的水的体积,通过量筒收集。

⑶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出不同光照强度下释放氧气体积的平均值柱形图。

⑷表格中测得的体积是黑藻呼吸消耗和水中溶解了部分氧气后才释放出来的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