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004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docx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导学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学案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1分钟)

1.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2.感受化学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

3.初步认识原子—分子学说。

情境导入(5分钟)

演示1.反复无常的“饮料”:

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汽水。

演示2.白纸显字。

自学指导一:

阅读P1—2完成填空(4分钟)

化学研究的对象: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

2.化学既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还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练习: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B.合成新药物C.设计电脑程序D.防止环境污染

自学指导二:

阅读P2—4完成填空(6分钟)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①古代──,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

古代的三大化学工艺:

②近代──创立的,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门捷列夫的发现使人们研究化学有规律可循。

③现代──纳米技术、绿色化学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拓展: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1.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主要因素是( )

A.火的发现和利用B.孔雀石的发现C.铁器的使用D.黑火药的发明

2.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3.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完后的废电池应该集中回收处理B.天然果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绿色食品”是指颜色一定为绿色的食品D.“白色污染”是指白色粉尘造成的污染

4.“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

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B.发酵后作农家肥C.加工成精饲料D.制造沼气

5.近代,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物质是由和构成的,的破裂和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

链接中考

1.【08山东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①D.①②③④

2.【09厦门】下列是我市要打造的百亿产业群项目,其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化学纤维的合成与加工B.钨的冶炼与加工

C.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橡胶的合成与加工

第二次后教

讨论与更正在自学检测中出现的问题(5分钟)

当堂训练(5分钟)

1.我们知道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请你分析下列选项中的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    

C.空间形式和数量的关系   D.防治环境污染

2.“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据此说明化学变化的基础是(   )

A.原子破裂       B.分子破裂

C.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

D.分子和原子同时破裂,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和原子

讨论与思考(4分钟)

课本中彩图材料的特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1分钟)

理解并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变化

学习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生活中,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一、同步学习

【演示】实验1-1,1-2,1-3,1-4完成下表。

(10分钟)

要求:

观察实验并能准确描述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1-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

二氧化碳气体等

二、阅读、分析并讨论(10分钟)

阅读课本P7比较试验1-1、1-2与1-3、1-4的不同之处在于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二者的联系是。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三、当堂训练(5分钟)

(一)物理变化

1. 概念:

2.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

(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四、当堂检测(10分钟)

课本P101、2、3题

练习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

下列能量有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灯通电发出的光B.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

C.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燃烧放出的热量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          )

⑵化学反应就是化学变化。

(          )

⑶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          )

⑷当两种物质相遇后 , 有沉淀生成 , 说明它们发生了化学变化。

 (        )

⑸灯泡通电发光放热,这是化学变化。

      (         )

五、讨论更正(3分钟)

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二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分钟)

1.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2.知道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

学习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概念的区别

学习难点:

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自学指导(5分钟)

【阅读】教材P7-P9,完成下列内容

【归纳】叫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有:

;。

叫物理性质,常见的物理性质有:

物质的决定其用途。

例如,天然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作。

二氧化碳因为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来。

分析讨论(8分钟)

【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当堂检测(7分钟)

1.课本P104题

2.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入下列相应的空格中:

(1)火药爆炸________;

(2)汽车轮胎爆炸_________;(3)水能结冰________;(4)铁生锈;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5)酒精具有可燃性________;(6)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

3.下列关于物质化学变化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一定会发光、发热         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改变颜色 

 C.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D.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讨论归纳(9分钟)

当堂训练(5分钟)

1.下列描述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有,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1)钢铁生锈

(2)铝箔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3)红磷可以燃烧(4)纸张燃烧

2.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物质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辨别它们,并写出鉴别方法。

铁丝与铜丝。

白糖与食盐。

白醋与白酒。

汽油与水。

讨论改错(3分钟)

小结(1分钟)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分钟)

1.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重难点突破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自学指导(1分钟)

阅读P11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

完成下表: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5分钟)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结论

一、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组成,闻蜡烛的气味

(2)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1)蜡烛是______和_____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____形、_____色、_____体;蜡烛一般都具有________的气味。

(2)蜡烛______在水面上。

说明蜡烛质_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水_____。

二、点燃蜡烛:

(1)观察蜡烛燃烧时火焰的分层情况,哪层最亮?

哪层最暗?

(2)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状态变化、长度变化情况。

(3)取一根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情况。

(4)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片刻后取下,并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后振荡。

(1)蜡烛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发光、放热,火焰分______层,由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层最亮。

(2)蜡烛顶部受热熔化为_____态,继续受热变为____态。

部分液态蜡烛沿烛体流下并凝固,蜡烛变短。

(3)火柴梗处在火焰________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慢变黑。

(4)罩在烛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

 

蜡烛的火焰分三层,温度最高的为外焰。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和

_________。

三、熄灭蜡烛:

观察熄灭蜡烛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有什么现象发生?

熄灭蜡烛时会发现有一缕______从烛芯飘出,用火柴点燃白烟,火焰______

(填会或不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白烟是______

___________。

交流评价所填内容(7分钟)

阅读P13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2分钟)

当堂训练:

(10分钟)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氧气参加反应   B.只发生化学变化

   C.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生成两种新物质

2.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3.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石蜡燃烧后生成______和____________。

评价反思(4分钟)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分钟)

1.学会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2.探究并知道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

学习重难点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自学指导(3分钟)

阅读P14

(1)

(2)(3)并记忆

自学检测看看记忆的情况(3分钟)

阅读P14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3分钟)

学生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3分钟)

思考:

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

怎样说明已经收满?

操作应注意什么?

(3分钟)

你能收集两瓶空气吗?

(1分钟)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2.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含量的不同

3.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完成下表(12分钟)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结论

一、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

四瓶气体均为____色。

二、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

_______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

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______

三、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______,且燃烧时间要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_______

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产生_______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

当堂训练(10分钟)

1.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

   B.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水蒸气的含量高

   C.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高

   D.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低

2.下列实验中(如右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思考题(3分钟)

两种不溶于水的气体,怎样才能收集到它们混合气体的体积比为1:

2

课堂小结(1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