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385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3辛亥革命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1第三单元考点13辛亥革命文档

考点13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经济基础: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相继进行了所谓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中心在中国的上海和日本的东京。

3.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

其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4.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时机逐渐成熟。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5.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二、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三、高潮

1.成立民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②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易错提醒]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不可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四、结局: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1)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2)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

(3)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4)孙中山被迫妥协。

2.过程:

(1)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

(2)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五、功绩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

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5.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反映了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6.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主题一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漫画探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髓

漫画《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探究 漫画中的中华民国的“

”字写法是“口”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

答案 民是国的核心,民是国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史料证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

史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论从史出 史料中《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如下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3.重点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社会巨变产生的影响

内容

意义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

国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

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体

否定了“人治”观念;体现了资产阶级希望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

主题二 多维角度看待辛亥革命

1.漫画证史——辛亥革命的喜与悲

图一 漫画《望风而起》    图二 漫画《共和》

论从史出 图一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图二反映了民主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2.史料探史——君主专制的终结者:

辛亥革命

史料 某学者撰文说:

“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探究 你如何理解史料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

答案 ①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明确反帝,这在受封建制度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必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要是再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必将遭到国人的唾骂。

3.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

①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②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辛亥革命成败一览表

 

目标

结果

直接目标

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目标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废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终结果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高考题组

1.(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答案 B

解析 刘邦代表的是封建君主,奉行的是君主专制;孙中山代表的是近代资产阶级,主张的是民主共和;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A;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D项说法正确,但不能说明题干材料的历史变迁,排除D。

2.(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的目的是因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这具有号召推翻清朝统治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也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选B项。

A、C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相符;D项与辛亥革命不相符,均排除。

3.(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模拟题组

4.缅甸中国同盟会创立于1908年4月1日,其在动员、组织旅缅华侨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做出杰出贡献。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姓名

简介

与同盟会关系

陈甘泉

心怀大志,寡言深思,侨居仰光,经营商业

旅缅侨胞中最早具有民主革命倾向的人士

徐赞周

1903年,与陈甘泉、庄银安诸友创设中华义学,缅甸华侨之有学校由此开端

缅甸中国同盟会创始人

庄银安

自少能文,弱冠南渡,到仰光经商;性慈志高,急公好义,且善于谋略,因此在侨界有较高威望

缅甸中国同盟会首任会长

曾瑞开

十八岁到仰光经商,几年后,成为仰光有名的实业家

为支持革命事业慷慨解囊

A.缅甸是同盟会在海外的一个最重要分部

B.缅甸的部分华侨积极支持国内革命活动

C.缅甸所有的华侨都是同盟会会员

D.缅甸的同盟会成员都在经济上支持革命活动

答案 B

解析 材料“旅缅侨胞中最早具有民主革命倾向的人士”“缅甸中国同盟会创始人”等信息可知缅甸中国同盟会为国内革命做出重要贡献,但不等于缅甸是同盟会海外最重要的分部,故A项错误;从材料“旅缅侨胞中最早具有民主革命倾向的人士”“缅甸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为支持革命事业慷慨解囊”等信息中可知在缅华侨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国内革命运动,故B项正确;“缅甸所有的华侨都是同盟会会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在缅华侨通过多种途径支持革命,既有经济上的支持,也有政治上的支持,故D项错误。

5.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以天朝上国自居,主要是统治者的行为,其不能作为百姓无法产生国家认同的原因,故A项错误;“天高皇帝远”的心态主要导致百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明哲保身是一种政治态度而不是民众没有产生国家认同的原因,故B项错误;由于古代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统治者将国家看成是皇帝一个人的国家,所以百姓不能产生国家认同,故C项正确;人们不能产生国家认同是历史由来已久的事情,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相关而不仅仅是由于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故D项错误。

6.据载:

“辛亥革命后,有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风行B.帝制基础尽除

C.传统文化皆废D.民权高度发达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但帝制基础并没有尽除,故B项错误;儒家文化一直影响着近代社会,故C项错误;民权在辛亥革命后只为上层所有,对普通民众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

考点训练

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戊戌变法时间为1898年,与题目“反映20世纪中国”不一致,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义和团运动开始于19世纪末期,与题目“反映20世纪中国”不一致,故B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洋务运动时间为19世纪60~90年代,与题目“反映20世纪中国”不一致,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题目“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相对应,故D项正确。

2.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朝统治,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但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地追随着康有为和梁启超。

但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也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孙中山的思想根本转变

C.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革命形势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士人转而支持革命。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思想由改良到革命的根本转变,也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士人寻找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结构还未发生根本变化,封建地主阶级仍然是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3.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

“……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

“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答案 D

解析 材料“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说明不是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国外的动态,故B项错误;袁世凯只是表面赞成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多数人支持共和制,说明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故D项正确。

5.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答案 D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仿效法国与其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时间仓促,缺乏舆论准备与其目的无关,故B项错误;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与其目的无关,故C项错误;因人设法,指的是因为袁世凯而改变宪法,与其目的相符,故D项正确。

6.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的含义,以“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

这一举措(  )

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

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

答案 B

解析 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与《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可以分析出此举措是有利于民主与自由的,故B项正确;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与“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不符合,故C项错误;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 A

解析 材料重点强调思想方面,故A项正确;B、C、D三项侧重政治方面,故B、C、D三项错误。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绳说: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请回答:

(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评价是否矛盾?

你是怎样理解的?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哪些条件?

答案 

(1)并不矛盾。

材料二、三是从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言,材料一是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而言。

(2)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材料二、三指出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