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0056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docx

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中外教育简史

课程的性质地位

性质

——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

地位

——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

课程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

情感目标

——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方法

指导思想

——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本方法

——“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

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前

——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

课堂

——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

课后

——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

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基本容

生产劳动经验

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基本职能

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

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

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

(3)教育的基本特征

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问题2: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1)学校产生的条件

专门的教师和学生

文字的出现

基本条件:

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

(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

“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

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

(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

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

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邹城人),汉族,名轲。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问题1:

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作用:

国家-“庶”、“富”、“教”

个人-“性相近、习相远”

对象:

“有教无类”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容

目的:

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

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教学的思想

因材施教(朱熹: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关于教师的论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容

教育的作用-社会:

“得民心”

个人:

“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容-《诗》、《书》、《礼》、《乐》、《春秋》

(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由博返约,深造自得。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持志养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成“浩然之气”)

反求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改过迁善。

(“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

磨炼意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董仲舒和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广川人(今),汉族。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朱熹(生于公元1130—卒于公元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生于(今属),侨寓建阳(今属)崇安。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个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社会-“兴教化、正万民”;“久安”

(2)关于教育目的和容的思想

目的-“贤士”(“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

-“万民”(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

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重义轻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略)

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明人伦”、“复德性”

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容

阶段-小学(8-15岁)

-大学(15岁以后)

容-小学(“学其事”:

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明其理”:

教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强调正面引导与规禁防相结合

注重学术辩论,强调“知为先”、“行为重”

朱熹读书六法: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1、西周的教育制度

西周学校系统

国学:

大学(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頖宫)

小学

乡学(塾、庠、序、校)

2、汉代的教育制度

汉代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太学、鸿都门学、官邸学)

地方(学、校、庠、序)

私学(小学阶段、专经阶段)

3、唐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的生源和报考办法

生源:

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

办法:

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选拔学生报送尚书省。

(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常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

主要方法:

贴经、墨义、口义、策问、试赋等五种(经省试后还得参加吏部试,包括“书、判、身、言”)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

A、集权中央;B、统一思想;C、广罗人才;D、缓解矛盾

积极影响:

A、促进学校发展,扩大教育对象;B、统一教育容,提高教育质量;C、促使“唐诗”兴盛,改变“重文轻武,重经轻算”倾向

消极影响:

A、容单一,方法偏重死记硬背;B、目标进仕,不闻社会事态;C、科考舞弊,遗风难除

明朝的科考分三步:

A、“乡试”(在省会举行)—“举人”;B、“会试”(或省试,在礼部举行);C、“廷试”(也叫殿试)—“进士”;发榜分三甲:

一甲只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均赐进士。

4、宋代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

王应麟的《玉海》:

白鹿洞书院(庐山)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登封)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石鼓书院()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之洞(1837—1909),汉族,直隶南皮(今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之洞”。

之洞教育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

兴办军事、职业、外语、师等学校,倡导留学教育

3、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

1903年“葵卯学制”亦称《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师教育、实业教育)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作用,倡导建学校育人才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2、提出实行胎教、幼教,重视女子教育

3、主教学容德智体美并重,中西兼学

4、主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实验和实习

梁启超(1873—1929),汉族,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教育思想

1、提出了较为完备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

幼稚园教育(5岁以下);小学教育(6—13岁);中学、师、实业教育(14—21岁);大学教育(22—25岁)

2、提出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具体措施

千人以上乡村设一小学,大村镇设若干区,每区设一小学;办学经费由乡镇自筹。

3、高度重视师教育

三级师教育体系:

寻常师学校、高等师学校、师大学

4、主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

反对教学上的“扑教”和“灌输”,倡导“导之以理,抚之以术”

5、主教育要有正确的目的,做到学以致用

(1866.11.12—1925.3.12),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

省香山县(今市)人。

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被尊称为国父,夫人宋庆龄女士被尊称为国母。

教育思想

1、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不论是“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还是“不知不觉者”,若无施予教育,则其“贤才亦无学以自废,以致淹没而不彰”

2、主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

反对“教育救国论”

3、重视普及教育

主所有儿童都要接受免费教育

4、关于教与学的一些主(略)

蔡元培(1868—1940),人,汉族,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蔡元培教育思想

1、“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健全之人格”

国民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

“五育”并重: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

使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

2、“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

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

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因此,提出了对于学说,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4、教育独立的主

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使教育保有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教会的影响

黄炎培(1878—1965),川沙县(今属市)人。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目的—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以经济为中心,为社会需要服务)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

3、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

“尊重劳动”、“劳工神圣”、“敬业乐群”;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革命家。

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又改名行知。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917年回国,历任高等师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法,异型他国”。

推行平民教育。

行知教育思想

1、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今日当局者第一要务,就是要给程度实有不足的民众,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成其国家之主人翁之资格焉”。

倡导“科学下嫁运动”、“空中学校”、“工学团”、“小先生制”等

2、关于师教育改造的思想

改革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师教育;发动师学校下乡运动;倡导师学校设立附属小学;倡导艺友制师教育

3、生活教育理论

A、“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通过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要以服务生活为目的,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作为其容。

B、“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整个社会的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行知部分名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爱满天下”。

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省上虞县百官镇人。

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

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

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鹤琴的教育思想

1、教育理念

旧教育: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批判)

活教育: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倡导)

的主:

“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

2、论幼儿教育

A、论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

B、论幼儿教育的课程容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C、论幼儿教育的课程结构(五指活动理论)

(1)健康活动:

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

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

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

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贤江的教育思想(1895-1931)

(1)教育本质论

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2)对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

(3)关于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

(4)关于教师的思想

(5)关于青年教育的思想

的教育思想(1893-1976)

(1)关于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方针

(3)关于教与学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旧中国的教育改革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的教育

目的:

培养武士

容:

五项竞技(赛跑、跳越、角力、掷铁饼和投标枪)

特点:

军事教育

2、雅典的教育

目的:

培养强健的武士、合格的公民、有教养的商人和善辩的政治家

容:

德、智、体、美、军事

特点:

和谐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略)

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雅典,公元前469-前399)

目的:

造就治国人才

容:

美德、知识、强体

方法:

“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雅典,公元前427-前347)

目的:

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体系:

0一3岁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在游乐场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17一20岁接受军事教育并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思维能力,30岁以后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金字塔型教育体系)

方法:

“问答法”,强调反思,训练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希腊,公元前384-前322)

目的:

人的理性发展

容:

身体、德行、智慧

阶段:

幼儿教育(7岁前)体育;青春发动期教育(7-14)德育;成人教育(14-21)智育

方法:

练习与实践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西班牙,35-96)罗马教育家

目的:

培养演说家

贡献:

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各科学习齐头并进;反对体罚;发表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等

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

17—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

教育理论(“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诞生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592—1670)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最大贡献:

《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

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

论普及教育

他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

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论学校体系

1.幼年期(零岁至6岁),母育学校

2.少年期(6岁至12岁),国语学校

3.青年期(12岁至18岁),拉丁语学校

4.成年期(18岁至24岁),大学

论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

1.应有一定的目标

2.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

3.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4.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

5.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教授

6.教学时应经常保持学生的注意

论教学原则

1.自然适应性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776—1841)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最大贡献:

《普通教育》、第一所教育研究所、“形式阶段理论”、“教育性教学”等。

论管理

他认为在教学之前,如果不把儿童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那么教学便无法进行。

(措施:

惩罚性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权威和爱等)

论教学

1、“教育性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2、“多方面兴趣说”:

他认为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3、教学阶段(形式阶段理论)

⑴明了:

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

⑵联想:

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

⑶系统:

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

⑷方法:

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

齐勒、莱恩的五段教学法

⑴预备:

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⑵提示:

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

⑶联结:

比较新旧的联系,形成新知识

⑷总括:

抽象概括,使知识系统化

⑸应用:

把知识应用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论教育的本质及作用

本质:

教育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永恒性

作用:

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论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即人的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与运用

人的片面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畸形发展:

工厂手工劳动造成人的畸形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

智育、体育、德育和综合技术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方法)。

西方现代教育

杜威的教育思想(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