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讯第一期.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8786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药讯第一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讯第一期.docx

《药讯第一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讯第一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讯第一期.docx

药讯第一期

 

药讯

2008年第1期

一、药物相互作用

二、合理用药

三、不良反应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药剂科

二OO八年三月

一、药物相互作用

需警惕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医师在给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处方其他药物时,应该特别注意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前不久,澳大利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会告诫临床医师要谨慎处理下列三种配伍。

(Australia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ulletin)

1、长期服用格列本脲的糖尿病患者加服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唑导致低血糖。

2例长期服用格列本脲的糖尿病患者因细菌感染而服用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唑,结果导致低血糖发生。

1例患者以前在服用格列本脲期间曾同时服用过甲氧苄氨嘧啶,但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磺脲类药物通过肝脏中的CYP2C9代谢,磺胺类药物竞争性地抑制了CYP2C9活性,导致磺脲类药物作用增强,产生低血糖。

此外,大剂量磺胺类药物单独使用也可以引起低血糖发生,但比较少见。

2、长期服用地高辛者加服甲基红霉素可增加地高辛毒性。

1例75岁女性患者服用地高辛(250μg/d)长达4年之久,在加服甲基红霉素(250mg,2/d)后的第3天,出现地高辛毒性反应。

地高辛剂量减半并停用甲基红霉素,8天后出院。

地高辛生物利用度大约为70%,因为肠壁中P-糖蛋白可使地高辛返回肠腔,从而减少药物的吸收。

甲基红霉素和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可抑制P-糖蛋白泵的作用,使地高辛吸收增加。

3、长期服用ACEI加服保钾利尿剂可导致高血钾。

长期服用ACEI治疗的3例患者在加服螺内酯后出现高钾血症2例伴有肾衰,1例血钾升高至8.4mmol/L。

3例患者在撤服两药并接受降血钾治疗后完全恢复。

高血钾症通常发生在ACEI单独服用时,加服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或阿米洛利,可通过影响肾脏钾的排泄而使这种效应加剧。

 专家告诫,除了药物不合理配伍所致相互作用产生的直接严重后果外,有时也可能出现未能正确地识别药物相互作用而将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被不必要地停止。

在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时,在开始或停止服用某药后的一周内应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降脂药和某些抗生素不能同吃

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明星”类降脂药物是他汀类降脂药,包括罗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虽然他汀类药物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但是服药万不可“高枕无忧”,横纹肌溶解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毒副作用,虽然罕见,但来势凶猛,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的肌肉组织破坏,伴有肌红蛋白尿,继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研究证实,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盲目地服用其他类的药物是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之一。

比如目前使用非常广泛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与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都是经过肝脏代谢的,当两者合用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谢会抑制他汀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从而使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导致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加。

 此外,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以及新霉素、环孢霉素与他汀类药物合用时,对体内的一种代谢酶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他汀类药物需通过此酶代谢降解,这样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增高。

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的病人,要慎重选用抗生素,尤其是红霉素和抗真菌药物,以免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招致飞来的“横”祸。

                

使用利尿剂疗效差或无效的原因

使用利尿剂治疗心衰、肾衰、肝硬化等病引起的水肿时,常出现效果差或无效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未限制钠盐的摄入。

因此在使用利尿剂治疗水肿时应限制饮食中食盐量或者停用某些含钠的药物(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钠盐)。

(2)使用强利尿药开始用药剂量太大时,因水溶液进入血液的速度慢于利尿的速度,可引起循环血量减少,从而促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引起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使利尿药失效。

因此使用强利尿剂加速尿,开始剂量应小,随后根据病情加大剂量。

如果早期过量使用中效或低效利尿药,亦可使血容量减少,肾脏血流灌注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影响利尿,此时应改为间歇使用利尿剂。

许多利尿药都可引起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从而导致利尿效果不满意或无效,当电解质、酸碱失衡纠正后,利尿作用即可恢复。

(3)同时使用影响利尿作用的药物,如同时应用吗啡类药物等,以及与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联用,均可抑制利尿药的利钠作用。

(4)心衰或肾衰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从而使噻臻类利尿药效果差或无效。

因此对于心源性水肿必要时可加用氨茶碱或其他血管扩张药,使心输出量和肾血流量增加而使利尿效果增强。

对于顽固性肾性水肿加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提高对利尿药的敏感性。

(5)肝硬化患者如果首选强利尿药(如速尿等)治疗,不但利尿效果差,而且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和高氮质血症。

这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对抗利尿素及醛固酮的灭活能力降低,血液中的醛固酮含量增多而致水肿,以及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血浆渗透压降低等因素。

因此肝硬化水肿应首选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治疗,再加用噻臻类利尿药或者同时合用。

如果疗效不好,可将安体舒通和强利尿剂合用(如速尿等)。

 

影响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

(1)加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

常见的有:

  ①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磺胺类、青霉素、丙磺舒、双香豆素等抗凝血药、甲氨蝶呤等药物,能在磺脲类降糖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置换,使血浆游离的磺脲类降血糖药的浓度增高,即增强其降血糖作用。

尤其是第一代药中D860、氯磺丙脲带负电荷与血浆白蛋白上阳电荷结合而被水杨酸盐与保泰松等竞争置换,但第二代磺脲类降血糖药不受上述诸药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②氯霉素、多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可抑制与磺脲类降血糖药在体内灭活有关的酶系统,而加强其降血糖作用。

  ③ 阿司匹林阻碍氯磺丙脲从尿液排出,从而使血中氯磺丙脲水平增高,若大量应用阿司匹林,每日大于4g时,可加强氯磺丙脲的降血糖作用。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其影响不大。

  ④胍乙啶、心得安能抑制儿茶酚胺、胰升糖素促进肝糖元分解与糖异生,可加强磺脲类药的降血糖作用。

尤其在进食少、肝糖元贮备不足、糖尿病未妥善控制、剧烈运动、酗酒、慢性营养不良病人中,心得安可导致磺脲类降血糖药加剧,且可掩盖部分由于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引起的症候群,因此在应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必须慎用心得安。

 ⑤大量饮酒。

酒精能耗竭肝糖元贮备,抑制糖异生而加重磺脲类降血糖作用。

 ⑥其他药物如雄激素、安妥明、双异丙吡胺、磺胺嘧啶、磺胺甲噻二唑、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吗啡、异烟肼、对氨水杨酸钠、吡苯苄明、增效磺胺甲基异恶唑等也有增强磺脲类降血糖作用。

(2)对抗磺脲类降血糖作用的药物。

常见的有: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女性避孕药,能抑制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对抗磺脲类降血糖作用。

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使糖耐量减低或促使有糖尿病遗传基础而糖耐量正常者发生糖尿病。

 ②噻嗪类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等)、苯妥英钠、氯苯甲噻嗪、消炎痛等,能抑制β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对抗磺脲类降血糖作用。

 ③肾上腺素、烟酸、胰升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能对抗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

胃药之配伍禁忌

(1)西咪替丁 与氢氧化铝、氧化镁等抗酸剂或胃复安同时服用,可使本品的血药浓度下降,所以与以上药物合用应至少间隔1小时;本品与硫糖铝合用使二者的疗效降低;本品与四环素合用,可使其吸收减少,抗菌作用减弱;本品可使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地西泮(安定)、普萘洛尔的血药浓度升高,易发生中毒反应;本品与华法林类抗凝剂合用,可使后者自体内排出减慢,可导致出血倾向。

(2)盐酸雷尼替丁 可降低地西泮(安定)在体内的吸收,若需要同服时二者应间隔至少1小时。

(3)硫糖铝 与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各种脂溶性维生素、西咪替丁、苯妥英钠、华法林、地高辛等药物同服,可干扰它们的吸收,降低疗效,若需同服,应间隔2小时以上;抗酸剂(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镁、铝碳酸镁等)能影响本品的疗效,故服用本品前半小时不宜服用抗酸剂;本品能吸附胃蛋白酶,抑制它的活性,故不宜与含胃蛋白酶的多酶合用,以免降低疗效。

(4) 氢氧化铝 ,其所含的铝离子能与四环素类药物结合而影响后者的吸收;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地高辛、华法林、双香豆素、奎宁、奎尼丁、氯丙嗪、普萘洛尔、吲哚美辛、异烟肼及巴比妥类药物的吸收和消除,使上述药物的疗效受到影响;若与肠溶衣片同服,可使肠溶衣溶解加快,产生对胃及十二指肠的刺激作用,故不宜合用。

(5)铝碳酸镁 可干扰四环素类药物及西咪替丁的吸收,影响后者的疗效,故不宜合用。

(6)三硅酸镁 能影响抗胆碱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地高辛、氯丙嗪、异烟肼等药的吸收,使这些药物的疗效降低,故应间1小时以上服用。

(7)胃舒平(氢氧化铝复方制剂)与洋地黄苷类同用,会影响后者的吸收,故不宜合用;因本品可使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吸收减少,本品与其同用解除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症状时有效,但应避免两药在1小时内同用;与肠溶片同用,可使肠溶衣加快溶解,对胃和十二指肠有刺激作用,故不宜合用。

 

青霉素类药物有何配伍禁忌

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在严重感染或危重病的抢救中,常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因此应注意配伍禁忌。

 

(1)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

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

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

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5)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滴。

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且维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影响氨苯青霉素的稳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6)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如氢化可的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禁忌

药物学上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糖分子并有配糖链相互连接的一类抗生素,统称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

在临床药物配伍应用时,这类药物与某些药物合用会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增加。

  因此,使用时应予以高度注意。

  1.强利尿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强利尿药(如呋喃苯酸、利尿酸等)联用能加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副作用,可致严重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2.红霉素红霉素在长期大量及静脉快速滴注给药时也可发生耳毒性作用。

因此,红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时也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副作用加强。

合用需慎重。

  3.头孢菌素Ⅰ、头孢菌素Ⅱ、洁霉素、二性霉素B、右旋糖酐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上述药物联用可加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引起肾损害甚至急性肾小管坏死。

  4.乙醚、地西泮、肌松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这些药物合用时可致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加强,引起骨骼肌麻痹。

所以,对进行手术麻醉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以及正在服用地西泮药物的病人,应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5.碱性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氨茶碱等)联合应用,抗菌效能可增加,但同时毒性也相应增加,因此,合用时必须慎重。

  6.氨基糖苷类不宜联合两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抗菌谱不扩大,并因共同的毒性基础,反可增强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毒性,特别是易引起永久性耳聋。

 

药物与体外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可忽视

一般说来,体内药物的相互作用常导致某药物毒性增强或药效降低甚至失效,而药物与体外某些物质接触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减低药效。

药物与塑料制品的相互作用

  塑料制品对某些药物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从而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现已知道塑料对下列药物能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吸附作用:

安定、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醇、醋酸酯、华法林钠、盐酸肼酞嗪和硫喷

妥钠,还有一些抗组胺类药、吩噻嗪类药等。

  某些药物能与作为近视患者治疗用品的隐形眼镜表面相互作用,而使隐形眼镜受损,失去矫正近视的效果。

如服用利福平的病人,能使眼泪等分泌物变为微红色,隐形眼镜与微红色的眼泪接触后会产生永久性染色。

长期外用2%盐酸肾上腺素或1%环硼肾上腺素滴眼液,也可使患者隐形眼镜表面染上一层深棕色,而使治疗用的隐形眼镜失效。

静脉输液添加剂的相互作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在体外某些药在加入静脉输液的液体中混合后,其药效的完整性和时效性都受破坏了。

主要原因是药物与静脉输液液体之间以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下,药物和输液体均可能发生降解。

除了已知的一些配伍禁忌以外,许多未知的配伍变化,偶然因出现沉淀、浑浊或变色才被人们重视,更多的情况是相互作用在悄悄进行而输液体外观没有任何变化,但混合药物的液体内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临床上沿用已久的“80种常用静脉滴注药物化学性配伍变化表”中的5%或10%葡萄糖、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复方氯化钠、20%或25%甘露醇等液体几乎没有配伍禁忌。

但实际上,上述5种常用输液体还是有很多禁忌。

  5%和10%葡萄糖不得添加氨茶碱,可溶性巴比妥盐,红霉素,卡那霉素,氢化可的松,可溶性磺胺类和华法林。

  各种分子量的右旋糖酐:

不得加入氨基已酸、氨苄西林、维生素C、氯丙嗪、可溶性苯巴比妥盐、维生素K1、异丙嗪和链激酶等。

  复方氯化钠溶液:

不得加入两性霉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四环素等。

  20%和25%甘露醇:

不得加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琥珀胆碱、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可溶性巴比妥盐、四环素以及氯化钾或其他电解质。

  生理盐水溶液:

不得加入两性霉素等。

  上述输液体如果加入不当的药物,可能会引起混合液物质降解;药物之间形成络合物,沉淀、浑浊、变色。

总之会导致药物失效、毒性增加或引起过敏反应。

二、合理用药

合理选用小儿退热药

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

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

用于退热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

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

匹赖氨酸(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

  但是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

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

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

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

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

异丁苯丙酸即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

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

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

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mg,高于39℃时可用10mg,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6~8小时。

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mg。

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

对乙酰氨基酚即扑热息痛,该药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调节体温和镇痛的作用,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

因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的特点,是世界各国广泛推荐与使用的退热药物。

两个月以上儿童可首选该药,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每日不超过4次,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

安乃近可引起粒细胞缺乏、肾损伤和过敏反应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药典仍然收载该药,但说明仅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下,用于紧急退热。

口服给药已较少采用,多用于滴鼻。

应使用20%溶液,婴儿每次每侧鼻孔1~2滴,两岁以上小儿每次每侧鼻孔2~3滴。

用于10个月以下婴儿,作用确切。

5~6岁以上儿童一般不滴鼻给药。

6个月以上的高热儿童可按每次每公斤体重10~20mg剂量肌内注射给药,一般只用一次,以保证安全。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些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视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使用地塞米松退热,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用药方案。

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

皮质激素用于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可造成误诊。

该类药物无抗菌、抗病毒作用,却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反而可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

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

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此法不能轻易使用。

怎样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妊娠妇女,特别是分娩期者慎用或禁用对肝脏毒性的药物如氯丙嗪和促进胆红素与血浆蛋白分离的药物如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2)药物诱导酶的应用。

治疗量的苯巴比妥可激活肝脏药酶活性,促进血中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所以有主张分娩前2周给于待产妇苯巴比妥,按3Omg~120mg/kg,以降低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浓度。

但这种预防用药可激活其它非特殊性肝微粒体酶系,导致胎儿发育期内环境的改变,可能弊大于利。

(3)光治疗。

光可促进胆红素分解,临床上采用20O尺烛光的300纳米~600纳米波长的光谱,降低血中胆红素,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4)促进结合和排泄。

琼脂可稳定胆红素于水溶液中,阻止胆红素被细菌转化;并有轻泻作用,阻止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新生儿内服琼脂能有效地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增加胆红素的排泄,较用活性炭和消胆胺为佳。

与生物钟配合药物疗效更优

哮喘药:

夜间任何人肺部的工作效率都不如白天高,所以哮喘病人往往在夜晚呼吸困难,且在夜晚容易丧命。

哮喘病专家有时就把某些药物夜间服用剂量增大到早上的2倍。

 

  抗癌药:

医生对118名白血病患儿进行治疗时,在下午至晚上对这些孩子使用细胞毒,患者比较容易承受。

研究表明,健康的细胞主要是中午时分裂,而癌细胞是整天分裂:

因此,晚上进行化疗大概会少杀死一些健康细胞。

  滋补药:

适宜在早晨空腹时或晚上临睡前服用,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

一般宜在两餐之间服用,但维生素K用于止血时应及时服用。

  抗生素:

宜在饭前服用,可使药物在通过胃时不会过分稀释,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过敏药:

在临睡前半小时服用,可减少嗜睡等副作用对生活带来的影响。

  胃肠溃疡药:

最好在睡前加服一次。

因为夜里胃酸分泌有一个高峰期。

铁剂:

贫血者每晚7时服药比早晨7时服药吸收率要高1倍。

  止痛药:

通常在中午服用,因为上午11—12时是人体对痛觉最敏感的时候。

吗啡和杜冷丁则在晚上9时使用时镇痛效果最好。

  止喘药:

宜在晚上临睡前服用,以预防病人在凌晨2时最敏感期发作。

  降压药:

宜安排在早上10时、下午3时服用,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

  心脏病药:

宜在早晨6—8时服用,不仅见效快,且可抗过心脏病危险期。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选择

 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约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这类病人非常容易发生脑血管并发症,以及肾脏和视网膜病变。

因此,及早进行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用药应注意:

(一)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可干扰糖代谢,长期应用,可有20%发生糖耐量异常,空腹及进食后血糖均会升高。

此外,双氢克尿噻类利尿剂还可使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及尿酸升高,可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所以,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不宜选用双氢克尿噻类利尿剂,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双氢克尿噻成分的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珍菊降压片等。

(二)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也可引起糖耐量异常,这种作用在停药后可维持6个月以上。

此外,心得安还可掩盖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时所产生的出汗、心动过速等反应,也不宜选用。

(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选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时,必须注意选择不干扰糖与脂肪代谢、不影响肾血流量与电解质平衡的药物。

在此前提下,可首选的药物为:

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对糖耐量无不良影响,还可增强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轻度降血糖。

还可明显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轻度降血糖作用,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蛋白尿)、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具有保护心肌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利尿降压药吲哒帕胺(不会影响糖代谢,只有改善糖耐量的趋势)。

 

硝酸甘油不宜用来做心绞痛发作的预防药物

  理论上硝酸甘油也可以用于预防心绞痛的发作,但这种预防作用很有限,适用范围也很窄,仅仅对恶化进展、发作频繁的少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比较适用。

一般要求用量要小,时间要短,并有一定的间隔期(6个小时以上)。

而对于稳

定性心绞痛患者来说,则不宜将硝酸甘油作为预防药物来使用。

  如果将硝酸甘油长期作为心绞痛的预防用药,其弊大于利,原因包括:

①硝酸甘油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一般只有十几分钟至数十分钟,这样就必须一日多次服药,否则起不到防治作用。

②长期服用硝酸甘油容易产生耐药性,必须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效果。

而如果用量过大则可能因血压降低或冠脉灌注压过低,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由此可能引起心绞痛发作。

③近年的研究进展表明,长期使用硝酸甘油还可导致机体生成过多氧自由基,这种物质可损害心肌细胞和血管壁,最终使得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大。

如何用好鼻科药

抗生素

  对于鼻腔感染性炎症而言,最佳的一线治疗药物仍首选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除外)。

首选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等;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患者而言,可选用复方新诺明、阿奇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儿童禁用)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抗组胺药

  ①第一代抗组胺药:

也称传统抗组胺药或镇静抗组胺药,中枢镇静作用显著,主要包括:

苯海拉明、特非那丁、右旋氯苯吡胺、氯苯那敏等。

②第二代抗组胺药:

也称非镇静抗组胺药,主要包括:

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等。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鼻用抗组胺药有:

鼻用氮卓斯汀和鼻用左旋卡巴斯汀。

鼻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多数研究表明,鼻用激素在缓解喷嚏和鼻部总体症状方面比口服抗组胺药好。

目前国内可选用的鼻用激素有:

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

鼻用减充血剂

  该类药物可以使鼻腔的黏膜血管收缩以达到缓解鼻堵症状的目的。

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性鼻炎。

因此,连续使用不应超过一周。

该类药物主要有:

麻黄素、萘唑啉、羟甲唑啉等。

其他

  如鼻分泌物较多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异丙脱溴胺喷雾剂。

鼻分泌黏稠不易排出可使用黏液促排剂。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预防用药可使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喷鼻剂。

服药时加糖不科学

当小孩不愿服药,特别是药味特别苦,为了顺利服下或为掩盖其苦味,常常在服药时加些糖。

其实,这种服药加糖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糖会影响某些药物的药效或干扰药物的吸收过程,如退热药、维生素、矿物质类药物等。

    

(2)有些健胃药是靠苦味刺激消化腺,达到消化腺分泌的目的,加糖服药必然会降低应有的刺激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