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47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提纲.docx

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基本史实(主要活动)

1、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

*条件客观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提高,各民族地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具备社会条件。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

③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破坏,人民渴望统一。

主观条件: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招贤纳士,广泛搜罗人才;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军事战略。

*时间: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过程:

韩、赵、魏、楚、燕、齐

(2)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巩固统一的政策:

(1)政治方面:

制度创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

(2)经济方面: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意义:

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一方面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4)军事方面:

①北击匈奴:

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②南征岭南:

修筑灵渠,设郡,加强管理。

③开发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意义: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

3、秦始皇的暴政:

政治:

专制暴虐、严刑酷法

文化: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经济:

大兴土木、劳役繁重

(二)评价

1、完成统一六国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这是他重大的历史贡献)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巩固了统治。

3、秦始皇也是一个唯我独尊、专制暴虐的君主。

他的暴政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覆亡。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基本史实(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活动)

1、兴兵反隋,铲平割据势力,624年统一全国。

2、玄武门之变(626),夺取政权,逼父退位,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是为唐太宗。

3、“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1)概况(含义):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国力逐渐强盛,百姓生活改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2)出现原因:

主观:

①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强调“存百姓”思想。

②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文韬武略和个人作用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客观:

③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贞观之治”的内容:

政治方面:

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如魏征、“房谋杜断”。

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

经济方面: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②戒奢从简,减轻社会负担,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突厥:

对东突厥武力征服,册封首领和子嗣。

对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进行管理。

②进军吐谷浑

③吐蕃:

唐蕃和亲,密切与西藏的关系。

对外关系:

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文化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评价

(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开放的对外政策,兼收并蓄的文化方针,使唐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善于纳谏和用人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自评: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一)、基本史实

1、少年天子:

剪除鳌拜,总揽朝政,表现出少年康熙的睿智果敢。

2、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也随之加强。

(2)统一台湾,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①采用攻抚兼施的方针,启用姚启圣、施琅。

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加强,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①1685、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结果沙俄损失惨重。

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为边境人民赢得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

(4)三征噶尔丹,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①1690、1696、1697年康熙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噶尔丹兵败自杀,叛乱被平定。

②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举行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他们的关系,对同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康熙在多伦与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特封达赖、班禅、哲不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直辖与朝廷。

(6)对社会经济文化高度重视:

治理黄河、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崇儒尊孔、开科取士,进用文士,组织编成《康熙字典》等。

(二)评价

康熙帝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他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主要表现在:

第一、平定了三藩之乱,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第二、同一台湾,扩大了清朝的通统治区域,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第三、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第四、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为加强与汉族的团结,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了满含文化的发展;为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他特别尊重喇嘛教,特封达赖等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第五、遏制沙俄扩张,维护国家主权。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孔子生平

1、出生: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经历:

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

(二)思想家

1、“礼”:

内容:

①尊尊,亲亲:

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主张贵贱有序,克己复礼,匡正统治秩序。

②提出“正名”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2、“仁”:

内容:

①“仁者,爱人”;仁爱有差别。

②行“忠恕”之道

3、“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育家

(1)办学思想:

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言传身教

(3)教学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4)教学目标:

成人,成君子

(四)孔子的历史影响

1、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使文化教育下移,“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与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2、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人才的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一个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3、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4、孔子整理和修订的“五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它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5、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总之: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五、古希腊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一)基本史实

1、生平:

(1)求学:

师从柏拉图,在阿卡米德学园学习。

(2)从教:

任亚历山大的老师;

创立自己的学园——吕克昂学园,被称为“逍遥学派”。

(3)去世:

因“不敬神”,逃离雅典,客死他乡。

2、伟大成就:

(1)博学家: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①贡献涉及所有知识,包括哲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②创立工具学科——逻辑学。

(2)治学态度:

①求知是人的本性。

②敢于挑战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认识论主张:

理性是人的本质,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4)伦理学主张:

追求理性的自我实现。

追求善与幸福①什么是善?

善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本质

②如何“自我实现”?

表现在知德、行德上。

(5)政治主张:

①“人是城邦的动物”

②在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由中产阶级执政。

③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二)评价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①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②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都备受推崇;

③他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④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西方法律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法治学说。

⑤其理性思维的观点和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

(一)基本史实

1、“新贵族”时代

(1)出生和求学:

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

在剑桥、伦敦法学院学习。

(2)政治生活:

1628年当选为议员,开始了政治生涯。

1640年参与发对专制王权的活动。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克伦威尔

(1)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战中的克伦威尔:

(1642——1648年)

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

①1642年,内战爆发,克伦威尔招募骑兵中队,组建“东部联盟”。

②1644年,马斯顿荒原战役使战局出现转折,其军队以“铁骑军”驰名。

③1645年,以铁骑军为核心,组建“新模范军”。

④1645、6纳西比战役,成为内战的转折点。

⑤1646年,克伦威尔率军攻克王军大本营牛津,第一次内战结束。

第二次内战(1646——1648年)

克伦威尔联合平等派,率军击溃王军。

1648年国王被俘,第二次内战结束。

(3)建立共和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649、1查理一世被处死,封建王权统治结束。

1649、5英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峰。

(4)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

*政策:

①对内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

②对外*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入英国。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引发英荷战争,荷兰失去海上霸权。

*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签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结果: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被拥立为终身护国主,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5)去世:

1658年在伦敦病逝,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鞭尸斩首,但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1)他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主力,处死查理一世,推翻了王权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他采取的内外措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基础,对英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英国的传统和惯例,这削弱了他统治的社会基础。

七、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一)基本史实

1、青少年时代:

(1)出生:

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奴隶主家庭。

(2)童年: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的优秀品质。

(3)少年:

掌握土地测量、牲畜饲养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4)青年:

经营弗农山庄,参加英法七年战争,积累了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2、领导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直接原因: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战争经过:

①1774年,出席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

②独立战争开始——1775、4莱克星顿枪声。

③建军——1775、5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推选华盛顿为总司令

④初胜——1776年初,围攻波士顿,首战告捷。

⑤建国——1776、7、4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

⑥再胜——领导特伦敦战役、普林斯顿战役胜利

⑦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⑧结束——1781年约克镇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以来大陆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⑨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评价

总评:

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阶军事家、政治家。

1、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为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美国独立做出重大贡献;

2、共和制度的缔造者。

他主持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开创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内政外交原则;拒绝任终身总统的做法,为美国历任总统树立了光辉典范。

3、深明大义的高尚人格。

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八、“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一)基本史实

1、出生与求学——“荒野雄狮”:

(1)出生:

1769年,地中海西部法属科西嘉岛的贵族家庭。

(2)求学:

学习刻苦,在巴黎军事学院主修炮兵学。

(3)思想:

深受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的影响。

2、早期活动

(1)1793年,土伦战役,晋升为准将,崭露头角。

(2)1795年,平定保王党人叛乱,晋升为少将,任巴黎卫戍司令,被视为“共和国的救星”。

(3)1796年,远征意大利,铲除意大利北部的封建势力,建立革命政权。

(4)1797年,平息第一次反法同盟(奥地利—撒丁联军)。

3、雾月政变,改造法国:

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1)内外局势

①对内——打击保王党势力、镇压激进的雅各宾派分子、安抚逃亡人士。

②对外——1800年,马伦哥平原战役,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

(英、奥)

(2)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①经济上:

恢复金融秩序,设立法兰西银行,推行币制改革,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法制上:

1804年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成

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③文教上:

重视科研和文教事业,设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4、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804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拿破仑一世,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性质:

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帝国

(2)对外战争(拿破仑全部战争):

1796年,远征意大利,

1797年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奥地利—撒丁联军)

1798年,远征埃及;

1800年,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马伦哥平原战役)(英、奥)早期战争

1805年,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三皇会战即奥斯特里茨战役)(英、俄、奥)

1806年,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耶拿大战)(英、奥)

1809年,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瓦格拉姆决战)(俄、英、普)

1812年,远征俄国;(拿破仑帝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

1813年,与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莱比锡大会战)后期战争

1815年,与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兵败滑铁卢。

(3)帝国灭亡:

1814年,拿破仑退位,被流放至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

5、英雄末日:

(1)重建“百日王朝”:

1815、3、20——6、22

(2)兵败滑铁卢:

1815、6、18,流放至圣赫勒拿岛。

(3)去世:

1821、5、5,终年52岁。

(二)评价

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1、对法国的影响:

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法国社会进行改造,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也实行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

2、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拿破仑对外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通过早期的对外战争,他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功

②但在后期的战争中,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独立,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给欧洲和法国人民带来灾难,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过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九、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基本史实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一)、出生与求学,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出生: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

1866年11月出生于广东香山县。

(2)求学:

在私塾接受传统教育,在檀香山、香港、广州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在香港西医学院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

(3)人生第一次转变:

从“医人”到“医国”

(4)第二次转变:

从“改良”到“革命”:

1894、6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受挫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主要事迹

1、创建兴中会:

1894、11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从此孙中山先生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

筹划广州起义:

1895、10

起义失败,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者迈出了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步。

2、创建政党——成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1905、8

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

第一次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确立了民族独立

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奋斗目标,并提出用革命的手段去实现它。

三民主义是

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

求,有力地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有一定的局限性。

3、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1)革命爆发:

1911、10、10武昌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民国成立:

1912、1、1在南京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

(3)南京临时政府: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临时约法》: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约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特点: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议会制与责任责阁制、用法律的形式否定君主专制

(4)清帝退位:

1912、2、22宣统皇帝下诏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至此结束。

(5)革命失败:

1912、4、1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位给袁,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6)革命意义:

①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功绩: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民主共

和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局限: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4、捍卫共和的斗争

(1)二次革命:

1913年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但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而失败。

(2)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4年,再次举起资产阶级革命旗帜。

(3)护国运动:

1915—1916年反对袁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4)第一次护法运动:

1917—1918年捍卫《临时约法》与共和制度。

但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5)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19年。

(6)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1922年陈炯明叛变,运动失败。

5、促成国共合作:

(1)合作实现标志:

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一大(中心内容是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2)纲领:

新三民主义(第三次转变: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第四次转变:

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见必修三《三民主义》一课)

(3)意义:

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及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它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革命的一大历史功绩,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

6、孙中山北上:

1924、11

为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毅然抱病北上,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7、逝世:

1925、3、12北京。

(二)评价

孙中山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1、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到两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3、晚年实现了伟大转变,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程。

(三)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①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奋斗精神

④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⑤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十、圣雄甘地

(一)基本史实

1、出生:

1869、10出生于印度西部的波尔班达土邦。

求学: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熟读印度教经典;1888年,留学英国学习法律,1891年回印度,担任律师。

2、“非暴力”思想

(1)形成原因:

①受宗教的影响(如印度教的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基督教的“忍”等)

②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托尔斯泰的影响。

(托主张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③成长经历的影响。

(感动于父亲信任和仁爱的力量)

(2)思想内容:

非暴力主义、非暴力抵抗,即坚持爱与真理的统一。

即: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想敌人施加以暴力。

(坚持真理)

3、早期的活动:

①为南非印侨而战,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

②1909年,出版《印度自治》,阐述争取印度自由得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