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135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单元2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科目

语文

课题

14再见了,亲人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

难点

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

准备

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课时

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

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

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

①指名读课题:

再见了亲人

②加标点(板书:

,)再读:

再见了,亲人

③体会:

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

(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

志愿军

③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

朝鲜人民

④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

板书:

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

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

(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你能读读吗?

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

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个词体会出来?

(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

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

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

哪种说法好些?

为什么?

(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

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科目

语文

课题

14再见了,亲人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习

重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

难点

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协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

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一起的敌人,为了一起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啜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

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示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

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身感动的句子。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科目

语文

课题

2丝绸之路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学习

重点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

难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

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自由提问)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

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过渡语: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科目

语文

课题

16桥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

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学习

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

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3白杨

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白杨适应性强建设者建设边疆

生命力强献身边疆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一)单元走进西部

科目

语文

课题

3白杨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学习

重点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

难点

领会爸爸给孩子介绍白杨树的那段含义。

教学

准备

课件

课时

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板题示标

今天,咱们来学习3.白杨(板书),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感悟白杨特点)

出示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然后背诵第12自然段。

(5分钟后,比谁背得好!

1.生自由读、背。

2.同桌互背。

3.检测(指名背)。

4.齐背。

师:

大家背得真好,下面看自学指导

(二)。

出示自学指导

(二):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7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三、生自学,师巡视。

四、检测。

师:

时间到,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①第一句:

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

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

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

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引导:

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

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4.齐读12自然段。

五、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

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3.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六、“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

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七、第二次“先学后教”(读课文,理解句子)

出示自学指导

(二)

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在文中用“——”画出来,读一读,再仔细体会体会。

(4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如:

句子①: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句子②: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内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

1.生谈体会,不足他人补充。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八、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

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3白杨

沉思……情

沉思……心思

沉思……愿

-------借物喻人----

 

 

 

(五)年级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一)单元走进西部

科目

语文

课题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主备人

魏娟娟

备课组

成员

宋娟娟安禳芳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认识并读准“妖、娆”等1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寝忘食”、“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学习

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

难点

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

准备

搜集、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齐读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

怎么实现目标呢?

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2.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

好,声音响亮,请坐。

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

“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

”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

“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

3.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

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

时间到,谁敢来读?

要求:

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

1.说一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7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五、生自学。

六、检测。

师:

刚才大家看得很认真,相信大家都准备好了,谁回答第一小题(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达拉萨,着就是青藏铁路。

回答第2题。

(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遇到的困难:

一、冻土层二、恶劣天气三、极度缺氧(生读句子也可以)

怎样克服的:

句子1:

技术人员昼夜?

?

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句子2:

技术人员废寝忘食?

低下了高傲的头。

师:

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建设者有怎样的精神?

生说,师板书。

顽强、斗志昂扬、无坚不摧、乐观主义

师总结:

同学们,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铁路修到了拉萨,我们真佩服他们呀!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部分的内容。

指名读——师评议

七、口头作业:

这个小故事太感人了,你能讲下来吗?

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顽强、斗志昂扬、无坚不摧、乐观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