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715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岱山县高亭镇中心幼儿园 陈娜

一、调查目的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

岱山县地处海岛地区,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教育相对滞后。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幼儿教育领域,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次课题调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总结各农村幼儿园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经验,并紧紧围绕农村幼儿园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怎么样建设师资队伍这个中心,深入实际,认真调研,系统分析,争取新的政策突破,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与实施提供依据。

面对新形势、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基本要求,因而研究体现了在三个层面上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地获取资料,摸清我县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目前的状况以及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这是对该课题研究所做的必要的准备。

二是通过整理、分析、比较,对研究的既定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创造性地提出对策,亦可发现和探讨新问题,丰富农村幼儿教育科研的内涵;三是在理论化地解决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基础之上,开发有益的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教育的决策和施行提供可行性的指导,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二、调查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4、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状况

第一、农村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多,但规模偏小,层次偏低。

我们发现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园规模小、办园层次偏低的现象,象我们调研的五所农村幼儿园中,班级数很少只有2班或3班,规模较大的也只有4班。

大多属于“家庭型圈养式幼儿园”,“黑屋子、小教室,孩子拥挤不堪”的现象十分普遍。

第二、城乡幼儿教育差别较大。

城市幼儿教育发展比较迅速,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在城乡多元结构下的农村幼儿教育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与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一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幼儿教育机构短缺,大批幼儿无缘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又使得办园条件简陋,无力为幼儿提供基本的生活与教育设施,教育质量相对低下。

(二)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状况

1、农村幼儿园教师来源以民办为主。

我们发现调研的五所农村幼儿园中专任教师为54人,其中公办教师20人,占37.03%;民办教师28人,占51.85%;临时代课教师6人,占11.11%。

很明显民办教师占了一半的比例。

2、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且年轻化,其中30岁以下30人,占55.56%;30——39岁15人,占27.78%;40—49岁7人,占12.96%,50岁—退休2人,占3.7%。

3、教师的学历有所提高。

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农村教师的学历有了较快提高,调查显示54名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4人,占7.4%。

拥有大专学历的26人,占48.14%,中专13名,占24.07%,高中及以下11人,占20.37%,但与城区教师相比高学历比例较低。

4、农村教师职称普遍偏低。

其中小教高级仅有2人,占3.7%;小教一级25人,占46.29%;初级14人,占25.92%;未定级13人,占24.07%。

5、幼儿教师待遇极低。

相比经济发达地区,我县整体工资本来偏低,而幼儿教师的工资又处于偏低位置。

农村幼儿教师(除公办教师外)月薪最高的只有800元,最低的只有400元左右,平均工资还不到600元,年收入在10000以下。

(三)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教师的学历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

农村幼儿教师的构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农村幼儿教师学历都达标。

尽管他们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将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要求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专职教师、保育员各0.8~1人。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幼儿园都实行包班制,各班的所有保育、教育工作由一人负责。

由于办园规模小,一些园长为降低成本而不配备保育员;也有部分园长想配备保育员,但因工资低而难以聘到。

教师配备不足,致使教师整天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备课、学习,只能满足于不出事故。

3、骨干教师缺乏

  由于存在着园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

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幼儿园挖走,导致幼儿园骨干非常稀少。

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4、教育观念滞后,教改意识不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农村幼儿园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的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

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教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

  农村缺专任教师,但不缺编,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剩余人员。

加上幼儿园规模较小,每个班段仅有1—2个班,无法开展教研活动,以致于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有些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6、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收效低

   关于教师在职培训,我们调查了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态度、教师能够得到的培训机会以及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等。

调查结果表明,59.4%的教师会经常关注幼儿教育方面的信息,26.5%的教师有时会关注幼儿教育方面的信息,说明大部分教师有较强的专业成长意识和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愿望。

仅有5.3%的教师能够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如通过暑期面授方式攻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成人教育专科或本科),有21.3%的教师每年能获得l~2次培训机会,听专家讲座则主要限于幼儿园的个别教师。

教师在职培训机会难得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幼教相关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及幼教学会等每年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仅1~2次,且能够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较少;二是农村幼儿园经费紧张,培训费用难以解决;三是包班制导致“工学矛盾”突出,教师很难脱身外出学习。

园本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水平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目前农村民办幼儿园专业教师匮乏,有经验的教师欠缺,园本培训收效不大。

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幼儿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及幼教政策法规。

调查数据显示:

有45.4%的教师接受过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38.6%的教师接受过幼儿教育理论的培训,10.5%的教师接受过政策法规的培训。

总体来看,培训内容涉及面较广,但部分教师反映,有些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

教师培训方式多采用教师讲、学员听,少有现场观摩、专家点评等活动。

单一的培训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教龄、学历及水平教师的需要。

不能使所有参训教师在不同水平上得到提高。

  

从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待遇相对偏低、学历水平不高、工作强度大、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的退养问题、社会地位不高等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幼儿教育的种种不利,如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不高等。

四、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对策及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幼儿园教师才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

工资待遇差是农村幼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拓宽资金来源,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建设。

政府还应从制度上给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

农村幼儿园的开设或关闭不能单纯以生源的多少来衡量,更应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

此外我们应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

2、拓宽师资来源、提升教师学历。

现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民办教师居多,他们只是进行了短暂的专业培训,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但专业素养、技能还与专业幼儿教师有较大差距。

一部分来自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相对集中在中心幼儿园数量也远远不够。

我们应鼓励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

对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幼师函授的毕业生加强职后培训,不断适应教育的新形势。

3、大力实施教育培训

(1)参加上级培训

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决定了教育的兴蓑,因此,农村幼儿园要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科研的投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活动、教科研培训。

各级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幼儿教师通过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2)实施园本培训

对于园本培训不管是城镇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都在搞,相对来说农村幼儿园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落后于城镇幼儿园。

如果说,教师的素质是决定一切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认为,面对我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园本培训及开展园本教研应是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农村幼儿园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首先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保证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并通过组织各种教学科研活动:

如教师岗位练兵、基本功达标、青年骨干教师教科研讲座、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加强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培训,鼓励、帮助教师开展园本研究,同时,为满足不同年龄、教龄、学历及水平教师的需求幼儿园可实行分层互动式培训,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实践培训中得以提高。

其次,要树立科研兴园思想。

各级主管部门应配备专门的幼儿教育教研员,广泛收集幼教发展新信息、新动态,引导农村幼儿园办园者主动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教研带科研,科研促教研的良性循环,走科研兴园之路。

4、实行城乡园际互动。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扶持力度。

积极倡导城乡互动,片内学习的方式。

组织城镇幼儿园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送教,真诚地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

并通过现场辅导备课、设计各类活动;深入班级进行随堂听课和作课后反思指导;亲自上示范课等形式,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解决活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她们多利用直观教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她们大胆开展教育实践,并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同时鼓励农村教师走出去,接受新的教育信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教师间手拉手结对子,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等形式,来促进园际间的交流,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和交流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5、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考核管理。

建立科学的农村幼儿教师考核淘汰机制,包括教师德、智、体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核,对基本能适应现行教学,但理念和专业知识不足的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强化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德、智、体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年纪大、体弱多病、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出台相应政策,尽快让其离岗或转岗,加快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更替步伐,尽快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主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开辟新途径。

              

外来文化冲击对海岛地区中小学生个性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岑港中心学校课题组  黄世国 袁霞郑海波叶贤豪王

一、前言

21世纪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文化的多元性,而这些多元文化中对人们生活冲击最大的就是外来文化,它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影响着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和所有的人。

近年来,舟山随着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GDP增长快速,岛城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外来文化也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各式各样不同于本国的服饰、饮食、音乐、电影、节日等文化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有些文化甚至遮盖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走在定海、沈家门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欧美、日韩嘻哈风格服饰,耳朵上戴着超大式的耳塞,边走边哼;或顶着爆炸头,戴满金属饰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批萨等外国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音像店里,港台以及外国的流行音乐被放在最显眼的架子上,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被遗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电影院里国外大片风头最劲,其惊险的镜头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飙升;如今的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隆重程度已经赶上了春节。

在这里不难看出我们生活的海岛小城也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的冲击,而这些外来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果不加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别人的文化垃圾。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最敏感、思想最活跃且富有才智的一个群体,他们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对新事物有更大的热情。

他们不甘寂寞,对求新、求奇、求异情有独钟,越是新奇、新潮、新派的东西,越是喜欢,但凡领潮流之先的东西,他们都会热切地去尝试、去购买。

每一时代的新潮东西,总是青少年消费后才流行。

社会心理学认为,年轻人在与同辈群体保持步调一致、不甘人后的同时,又十分希望区别于他人,实现“差别性愿望”。

有时候,他们并不介意处于一种边缘状态,追求另类、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

[1]正是因为中小学生这些特征,使得我们更应该关注外来文化,关注外来文化冲击对每一个中小学生个性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把未成年人民族精神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同时也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岑港中心学校课题组开展《外来文化冲击对海岛地区中小学生个性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当前海岛地区外来文化的具体内

容与呈现形式,了解海岛地区中小学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接纳程度与接纳方式,掌握外来文化冲击对正处于个性全面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中小学和谐德育的开展与和谐的文化环境的构建,及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提

二、调研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中的问卷调查法,辅以师生访谈和现场暗访。

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参考了各地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使用的《新兴媒体与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调查表》,并结合我区的实际进行了适当修改与补充。

问卷侧重以新兴媒体为重要载体的外来文化中的影视图书文化、节日文化、快餐文化、品牌服饰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影响的调研。

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结果的真实性,我们把调研的对象定位在四至九年级的中小学生群体,课题组以精选研究样本方式在定海中小学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同时召开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座谈会与教师座谈会5次,参访人数78人。

此外,课题组在2007年暑假对营业性网吧、迪厅、游戏室进行了2次暗访,并查阅参考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与初期研究成果。

本次调查问卷结果采用Excel数据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外来文化的呈现形式与海岛地区中小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1.海岛地区中小学生对外来文化产品青眼有加,成为主导消费的“风向标”

外来文化已经充斥着我们整个社会,这一点,从当前的服饰,饮食,音乐,电影,节日等方面就可一一看出。

调查显示,与其他城市一样,岛城中小学生对外来文化产品特别关注,是外来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正在成为外来文化时尚的“领潮人”和“风向标”,很多教师有这样的经历,由于你对超女、快男不甚熟悉而被学生笑为老土与落伍。

由于外来文化产品的消费有很多方面,我们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总结出四个特点:

(1)对洋快餐趋之若鹜。

近年来,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在岛城抢滩登陆并风行,男女老少许多都有品尝经验,而青少年则是消费主流。

调查显示,37%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非常喜欢吃洋快餐,48.2%的中小学生比较喜欢吃洋快餐,而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吃洋快餐的学生仅有8.7%和2.4%。

当问到“你最喜欢到那类餐饮店就餐”时,38.3%回答喜欢西式快餐;23.7%回答喜欢韩式餐馆。

(2)对洋名牌服饰如数家珍。

在城区中小学生中,体现尤为明显。

调查中,中小学生对国外的名牌服饰持“喜欢并尽力购买”态度的占25.4%。

当问到“您购买服装遵循的原则”时,追求“漂亮”(占24.5%)、“时髦”(占24.1%)、“名牌”(占20.6%),其中回答“实用”(仅占28.6%)。

中小学生对运动品牌尤其喜欢,耐克(34.3%)、阿迪达斯(32.7%)、乔丹(28.3%),这些品牌分别上了青少年的消费榜。

(3)对港台及外国影视、图书津津乐道。

现在众多媒体的涌现,让学生欣赏电影的方式不再传统和单一,网络欣赏、影院欣赏、电视欣赏三分天下,青少年学生中爱看电影的占88.8%。

但许多中小学生不理解电影,偏好于快餐式的表面享受,如低俗喜剧,动作快感的武打片及惊悚恐怖片,只有极少学生喜欢能启发人、陶冶情操的情感故事片。

港台影视节目、韩日电视剧、美国的电影最为受宠,依次比例为29.1%、22.2%、17.3%,国产影视剧占27.9%,少得可怜。

这从中小学生最喜欢看的几部电影就可以看出。

表一:

2007年中小学生喜爱的电影

片名

哈里波特

虹猫蓝兔七侠传

变形金刚

蜘蛛侠

加勒比海盗

宝贝计划

暖春

比例

30.3%

21.9%

15.7%

11.8%

9.7%

7.0%

4.6%

国外图书深受中小学生喜爱。

调查显示,《哈里波特》、《樱桃小丸子》、《鸡皮疙瘩》等名居前列。

继《哈里波特》之后,影坛和书市又刮起了“魔幻”“恐怖”之风,像《少年魔法师》、《魔法动物园》、《天使在人间》、《恐怖乐园》、《死亡笔记》等正在中小学生中流行传看;日本的卡通、连环画、武侠、言情口袋书在青少年中也很流行。

此外,外来文化产品呈系列化涌现市场。

如《哈里波特》,电影之后就是图书,再后就是哈里波特的各类玩具。

(4)对洋节日情有独钟。

这几年,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在岛城十分流行。

在调查中,46%的学生表示过洋节日可以向朋友、家人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情;对于圣诞节,37.3%的中小学生表示有过圣诞节的经验并收(送)了礼物,超过42%的学生表示过圣诞是为了凑热闹,顺便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

2.海岛地区中小学生对外来文化中的互联网“一网情深”

调研外来文化就不得不关注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这是外来文化的主要呈现平台。

资料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上网人员集中在14-30年龄段上,网吧的常客是学生。

所以网吧的经营商说,“开网吧,必须靠学校。

没有学生就没有客源。

”上网用户中,青少年所占比例为81.9%,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79.6%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过上网经历,53%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以经常上网。

[5]上网的具体年龄结构如下(上网途径不局限网吧)。

(见表二)

表二:

青少年上网年龄结构

年龄

25岁以上

18至24岁

14至18岁

14岁以下

比例%

29.1

28.2

18.1

6.5

 中小学生在网络面前表现极为活跃和兴奋。

从直观感觉上看,网络声像合一,生动活泼,动感十足。

比较起来,课堂是周而复始,干燥枯瘪,死气沉沉。

学生对flash情有独钟,享受到的完全是直观感觉上的“快乐”和“惬意”;从网络内容上看,网络集中了社会的所有知识,社会上有的,网上都有,特别是中小学生成长期间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人生求索,交友聊天,性的探秘以及各种社会知识等。

正值求知欲望最强时期的中小学生,在此享受到心理上的“充实”,求知的“满足”;从网络行为上看,网络是虚拟的社会,可以袒露心声,敞开心扉,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交自己愿意交的朋友,看自己愿意看的内容。

[6]调查显示,上网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见表三)。

而学生上网主要做什么?

(见表四)

表三:

中小学生上网时间情况

上网时间

2小时内

4小时内

4~8小时

8小时以上

比例%

63.4

8.4

1.4

1.6

表四:

上网最常做的事情

内容

浏览

聊天

游戏

听歌

交友

下载

收发邮件

看电影

比例%

21.7

18.7

14.2

14.2

8.6

8.2

7.8

6.5

3.海岛中小学生对手机短信文化热衷有余,成为新兴的“拇指一族”。

近年来,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了互联网的一种延伸手段。

资料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手机拥有率正在快速上升,在大城市中,青少年学生拿手机司空见惯。

通过对我区中小学生调查显示,学生中拥有手机或小灵通的比例为5.3%,与大城市17.9%相比还比较低。

调查中80%的学生表示使用最多的手机功能是发短信。

发短信已成为中小学生群体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有手机的中学生每天收发短信数十条大有人在,成为“拇指经济”的一个重要促动群体,在部分中学生中出现了手机短信依赖症,“拿起手机就想收发短信,没有短信的日子很无聊。

”专家指出:

学生热衷发手机短信的主要心理表现为:

一是经济实用。

发短信价格极低,不受篇幅和文字量所限;二是时尚流行。

发手机短信主要是时尚。

短信以交流信息为本来功能,但到了学生手中,交流信息已经不是短信的主要目的;三是可创作心理。

发短信不仅是为了沟通信息,更多地是要进行心灵的沟通。

既使是传递别人的段子,也一定要进行改编或二次创作。

正是因为有了创作,才有了精彩,所以短信能够流行;四是便捷心理。

课堂通电话不允许,隐私说出来不方便,而手机短信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7]

(二)外来文化对海岛地区中小学生个性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传播给海岛地区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些文化冲击影响着中小学生个性形成,在肯定这些文化中积极因素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正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影响一:

外来文化冲击使中小学生中出现了求新和崇洋趋势

调查中,59.3%的中小学生认为外来文化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43.9%的学生认为自己“更易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其中初中学生认为,“在音乐、舞蹈、影视、审美观念等方面,对外来作品的风格和形式有一定的偏爱”。

这从热火朝天的hip-hop,到时髦名词搜索单上排名第10位的ParaPara,都是对以上调查结果最好的诠释。

而日本动漫中渗透的是“好莱坞新暴力美学的卡通诠释”;美国的街头舞蹈如“hip-hop”等表达了对“自由、无拘无束”的西方精神的向往。

一些良莠不齐的文化作品包括影视、音乐、文学书刊等,对中小学生灌输了错误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而产生混淆黑白的反面效应。

一些中小学生在不加选择地吸取这些文化的同时,容易为糟粕所迷惑,产生对现状的不满、蔑视等,从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使他们对道德标准的衡量偏离了社会的认同。

如4.88%的中小学生觉得自己“对事物的想法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有别于一般惯例做法”,他们喜欢以新新人类相标榜。

另外海外影视音乐作品中所暗含的内在信息,极大地鼓动着青少年学生的躁动因子,怂恿他们率性而为。

如调查中2.4%的初中学生主张“凡事喜欢跟着感觉走”,对于他们来说“没必要为自己加一大堆的所谓理想、目标之类的负担”,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精神上出现消沉现象,缺乏正确的信仰与追求。

上述内容都关系到中小学生群体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