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273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

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

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

“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5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韩国与赵、魏解约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空了。

1.(4分)

(1)憎恶,厌恶

(2)害怕(3)好(4)不

2.(2分)B【解析】A项中的“则”前者表顺承;

后者表转折。

B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来)”。

C项中的“其”,前者为代词;

后者为副词,可译为“其实”。

D项中的“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后者为代词。

故选B项。

3.(4分)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4.(2分)楚相昭阳抓住了韩国韩珉的弱点,以大军压境相威逼,并以重金相利诱,结果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

过周以东。

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

“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

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

”乃矫①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

三率相与谋曰:

“凡袭人者,以为弗知。

今已知之矣。

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乃还师而反。

晋先轸②举兵击之,大破之殽。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

“诞③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

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

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注释】①矫:

假装。

②先轸:

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

曾指挥崤之战,打败强大的秦国。

③诞:

欺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

(2)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

(3)今示以知其情()

(4)终身不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乃矫郑伯之命见渔人,乃大惊

C.乃还师而反而伯乐不常有

D.晋先轸举兵击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1)今已知之矣。

 

(2)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4.文中的弦高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请结合原文回答。

二、【参考译文】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

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

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商议:

“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他诸侯国境,他们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

凡是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对方没有防备。

现在如果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的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了。

”于是弦高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

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

“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对方不知道。

现在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进攻一定不会成功。

”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

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

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就要奖赏弦高。

弦高却推辞说:

“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

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

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

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稍讲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

”于是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以后终身都没有返回郑国。

1.(4分)

(1)派遣

(2)商量(商议、谋划)(3)实情(4)通“返”,返回

2.(2分)A

3.(4分)

(1)现在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进攻一定不会成功。

(2)用不讲信义换取奖赏,一个仁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

4.(2分)足智多谋(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爱国,讲信义(讲仁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澄曰:

“仆①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

且年已倍令君②,令君少便鞅掌③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④。

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⑤,事多者与之,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将七八升,以问澄,澄曰:

“此名服匿⑥,单于⑦以与苏武。

”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选自《翰苑新书前集卷六十八》)

【注释】①仆:

我,表谦称。

②令君:

对位高权重的大臣的称呼,文中指王俭。

③鞅掌:

事务繁忙的样子。

④盛自商略:

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内容。

⑤隶事:

引用典故。

⑥服匿:

盛酒器。

⑦单于:

匈奴部落首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B.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

C.竟陵王子良/得古器D.单于以与/苏武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

(1)虽复一览便谙()

(2)俭集学士何宪等()

(3)皆俭所未睹()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年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

(2)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4.陆澄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参考译文】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

陆澄说: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把读书当作主要的事情来做。

而且我的年龄已是你的两倍,你年少的时候就事务繁忙,执掌皇家政务,虽然看一遍就记熟了,但是你所看的书也未必比我多。

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内容。

陆澄等待王俭说完,然后补充谈论了他们所遗漏的几百甚至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王俭于是(对陆澄)十分敬重佩服。

王俭在尚书省做官,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

陆澄后到,更是分别说出了各人所不知道的典故又是好几条,并且夺过东西就要离开。

竟陵王子良得到了一件古代的器皿,小小的口,方方的腹部,平平的底,容积有七八升,拿着这个器皿问陆澄这是什么,陆澄说:

“这个器皿的名字叫盛酒器,是单于送给苏武的。

”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1.(2分)D【解析】D项是主谓句,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主语是“单于”,其正确划分为:

单于/以与苏武,故D项划分错误。

2.(3分)

(1)熟悉

(2)召集(3)见识

3.(4分)

(1)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只把读书当作主要的事情来做。

(2)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4.(3分)从陆澄与王俭的交往、引用典故及识别王子良所得器皿的事来看,他是一个知识渊博而又锋芒毕露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

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

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归田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尝语僚属言()

(2)平生惟好读书()

(3)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4)闻于远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虽欲言,无可进者

B.而少所嗜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坐则读经史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D.其笃学如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2)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4.选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四、【参考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的爱好。

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同僚部署,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一会儿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一定都要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像这样专心的好学。

我于是告诉希深说:

“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1.(4分)

(1)曾经

(2)喜爱,爱好(3)放下(4)听见,听到

2.(2分)B【解析】A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前者译为“虽然”;

后者译为“即使”。

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C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副词,前者表顺承,相当于“就”;

后者表转折,相当于“却”。

D项中的两个“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代指“宋公垂”;

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代指“自己的”。

3.(4分)

(1)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一定都要带着书去。

(2)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4.(2分)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没有什么不良的爱好,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学习。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陈陶传

陶,字嵩伯,鄱阳剑浦人。

尝举进士辄下,为诗云:

“中原不是无鳞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颇负壮怀。

志远心旷,遂高居不求进达,恣游名山,自称“三教布衣①”。

大中中②,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咽气③有得,出入无间④。

时严尚书宇⑤牧豫章⑥,慕其清操,尝备斋供,俯就山中,谈终日。

而欲试之,遣小妓莲花往侍,陶笑不答。

陶赋诗赠之云: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宇见诗益嘉贞节。

陶金骨已坚,戒行通体,夜必鹤氅⑦,焚香巨石上,鸣金步虚⑧,礼星月,少寐。

所止茅屋,风雷汹汹不绝。

忽一日不见,惟鼎灶杵臼⑨依然。

开宝间,有樵者入深谷,犹见无恙。

后不知所终。

陶工赋诗,无一点尘气。

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选自《唐才子传·

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三教布衣:

意为三教都未入门。

三教,指儒、道、佛三教。

②大中中:

大中年间。

大中,唐宣宗年号。

③咽气:

道家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

④无间:

指至微处。

⑤严尚书宇:

指严宇,官名是尚书。

⑥豫章:

指洪州,现在江西南昌。

⑦氅(chǎng):

鹙鸟的羽毛。

⑧步虚:

念经。

⑨杵臼:

舂捣粮食的工具。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高居不求进达

B.陶/赋诗赠之云

C.焚香/巨石上

D.有/樵者入深谷

(1)遣小妓莲花往侍()

(2)风雷汹汹不绝()

(3)犹见无恙()

(1)慕其清操,尝备斋供,俯就山中,谈终日。

(2)于晚唐诸人中,最得平淡,要非时流所能企及者。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陶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参考译文】陈陶,字嵩阳,鄱阳剑浦人。

曾应试进士却总是落榜,作诗道:

”相当地享有壮志和抱负。

(他)胸襟广阔心志高远,于是隐居且不求在仕途上进取发达,恣意游览名山,自称为“三教布衣”。

大中年间,陈陶为了避乱进入洪州西山,学习道家吐故纳新的呼吸方法,在行气术上颇有收获,出入于至微处。

当时严宇尚书任洪州刺史,敬仰陈陶清高的操守,曾经准备好斋饭和其他供应品,放下身份来到山中,与陈陶一起清谈整天。

(严宇)想要考验陈陶,就派一个叫莲花的年轻歌女前去侍奉他,陈陶笑笑却不回话。

陈陶作诗赠与莲花说:

”严宇见到陈陶这首诗更加赞许他坚贞的节操。

陈陶服食金丹身骨已非常结实,身心内外恪守戒律,夜晚一定披上鹤羽衣,在巨石上烧香,敲锣念经,礼拜星辰月亮,很少睡觉。

他所居住的茅屋,风声雷声喧闹不停。

忽然有一天陈陶的茅屋不见了,只有锅灶杵臼仍然还在。

开宝年间,有个打柴的人进入山中深谷,还见陈陶平安地活着。

后来就不知他的下落了。

陈陶擅长作诗,作品没有一点俗尘之气。

在晚唐诗人群中,他的诗最为平淡,总的来说不是同辈诗人所能赶得上的。

1.(2分)D【解析】D项句子的意思是:

有个打柴的人进入山中深谷。

“有樵者”是主语,“入”是谓语,根据句意及句子主谓之间要停顿的原则可知此句的正确划分应在“入”之前。

故选D项。

2.

(1)派

(2)停止(3)疾病,指伤害之类的产生忧伤的事

3.(4分)

(1)敬仰陈陶清高的操守,曾经准备好斋饭和其他供应品,放下身份来到山中,与陈陶一起清谈整天。

(2)在晚唐诗人群中,他的诗最为平淡,总的来说不是同辈诗人所能赶得上的。

4.(3分)从陈陶进士落榜后,隐居且不求仕途上的进取发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从严宇对陈陶写的诗的夸赞和他的诗在同辈中没有比得上他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写诗的人。

从严宇派舞女对陈陶的试探,他丝毫不为其所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广阔、有清高的操守和坚贞的节操的人。

从陈陶坚持晚上穿鹤羽衣和念经礼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戒律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遂宫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为吾之患不轻矣。

”遂刖①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

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有删改)

【注释】①刖(yuè

):

古代酷刑。

(1)遂宫而放之()

(2)灭亡可待矣()

(3)为吾之患不轻矣()

(4)而功与吾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灭亡之道策之不以其道

B.以法干卫侯咨臣以当世之事

C.若全而归之然则何时而乐耶

D.此用与不用呼尔而与之

4.结合文章内容,试说说为什么孟氏的两个儿子都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六、【参考译文】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学说劝秦王。

秦王说:

“现在各国诸侯用武力竞争,所做的不过是征集兵士与粮食罢了。

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便是灭亡的道路。

”于是施以宫刑并驱逐了他。

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作战方法去劝卫侯。

卫侯说:

“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却夹在大国之中。

对大国我顺服,对小国我安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

如果依靠兵权,灭亡也就很快了。

如果让你保全身体回去,到了别的国家,那么我国的祸患就不轻了。

”于是砍断他的脚,送回到了鲁国。

回家以后,孟氏的父子捶胸顿足责骂施氏。

施氏说:

“凡是适合时宜的人便昌盛,违背时宜的人便灭亡。

你们的道理与我们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宜的缘故,不是行为的错误。

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事情没有长久是错的。

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弃;

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

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

1.(4分)

(1)于是,就

(2)等候;

等待(3)祸患(4)不同

2.(2分)B【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代词”,代指千里马;

B项中“以”都为介词,可译为“用(来)”“拿(来)”;

C项中的“而”,前者表示承接,后者表示修饰;

D项中的“与”,前者为介词,可译为“跟,同”,后者为动词,可译为“给,给予”。

3.(4分)对大国我顺服,对小国我安抚,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

4.(2分)孟氏的两个儿子劝谏国君的时候都违背时宜,所以遭受了悲惨的命运。

七、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

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人也。

乾宁二年登第。

时榜下物议①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中选,授校书郎,时登科后七年矣。

郑谷以诗赠曰:

“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

初,兰溪僧贯休雅得名,与贞白居去不远而未会,尝寄《御沟诗》,有云“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后会,语及此,休曰:

“剩一字。

”贞白拂袂②而去。

休曰:

“此公思敏,当即来。

”休书字于掌心,逡巡③,贞白还曰:

“‘此中涵帝泽’如何?

”休以掌示之,无异所改,遂订深契④。

后值天王狩于岐⑤,乃退居著书,不复干禄⑥,当时大获芳誉。

贞白学力精赡⑦,笃志于诗。

深惟⑧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注释】①物议:

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②拂袂:

拂袖。

③逡(qūn)巡:

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④深契:

深厚的交情。

⑤天王狩于岐:

指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猎。

狩,巡狩。

⑥干禄:

谋求官职。

⑦精赡:

精深丰富。

⑧深惟:

深入研究。

A.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

B.贞白/拂袂而去

C.后/值天王狩于岐

D.深惟存亡取舍之/义

(1)无异所改()

(2)遂订深契()

(3)后值天王狩于岐()

(1)兰溪僧贯休雅得名,与贞白居去不远而未会。

(2)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贞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参考译文】王贞白,字有道,是信州永丰人。

乾宁二年考取进士。

那时出榜后非议很多(认为不公平),(皇上)下诏翰林学士陆扆在内殿进行复试,贞白被选中,授予校书郎的职位,而这已经是他考中进士之后七年(的事情)了。

郑谷写了一首诗赠予他:

最初,兰溪和尚贯休知道贞白很有名后,到与贞白居住地距离不远的地方却没有见到(贞白),(贞白)曾经寄《御沟诗》(给贯休和尚),诗中说:

“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后来见面时,说到这里,贯休说:

“剩下一个字(值得推敲)。

”王贞白拂袖而去。

贯休说:

“王贞白才思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返回来的。

”贯休把那个字写在掌心里,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贞白返回后说:

“‘此中涵帝泽’怎么样?

”贯休当即把手掌展示给他,和自己所改动的没有差异,于是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后来遇到唐昭宗赴岐山狩猎,(王贞白)退职家居,专门著书立说,不再谋求官职,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贞白做学问力求精深丰富,专心致志于做诗。

深入研究存亡取舍的大义,做官就拿俸禄,退居就明哲保身,是君子。

1.(2分)D【解析】D项是动宾关系的非主谓句,动词是“深惟”,宾语是“存亡取舍之义”,所以此句应在“深惟”后划分。

2.(3分)

(1)差异

(2)建立(3)遇到

3.(4分)

(1)兰溪和尚贯休知道贞白很有名后,到与贞白居住地距离不远的地方却没有见到(贞白)。

(2)做官就拿俸禄,退居就明哲保身,是君子。

4.(3分)从皇上下令进行复试,他中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从他与贯休和尚论诗,且拂袖而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直率、耿直的人;

从他专门著书立说,不再寻求官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专心致志做学问的君子。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贞观元年,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

“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思廉时在洛阳,因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

“想卿忠节之风,故有斯赠。

”大业末,思廉为隋代王侑①侍读,及义旗克京城时,代王府僚多骇散,惟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兵士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

“唐公②举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须臾,高祖至,闻而义之,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思廉泣拜而去。

见者咸叹曰:

“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代王侑(yò

u):

隋元德太子之子,炀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长安,李渊攻克长安,立侑为帝。

②唐公:

唐高祖起初的封号。

(1)惟思廉侍王()

(2)及义旗克京城时()

(3)许其扶代王侑至顺阳下()

(4)见者咸叹曰()

A.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执策而临之

B.不离其侧帝感其诚

C.卿等不宜无礼于王管夷吾举于士

D.闻而义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众服其言,于是稍却,布列阶下。

4.细读文章内容,说说姚思廉的“忠烈”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八、【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曾经镇定地谈论到隋朝灭亡的事情,感慨叹息道:

“姚思廉不顾及生命危亡,来表明臣子应有的节操,即使拿古人与他相比,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当时姚思廉在洛阳,于是(太宗)寄给他三百段丝帛,并给他写了一封信说:

“怀念着你忠孝大节的风骨,因此有这些馈赠。

”隋朝末年,姚思廉担任隋代王杨侑的侍读,到义军攻克京城时,代王府的许多幕僚大多都受到惊吓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离开他的身边。

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姚思廉严厉地对士兵说:

“唐公发动合乎正义的兵变,本意在于匡复王室,你们不应该对代王无礼!

”众人敬服他的言行,就稍稍退却,排列在殿堂的台阶下。

不久,唐高祖来了,听了别人的讲述后认为他很忠义,答应他扶代王杨侑到顺阳阁,姚思廉哭泣着拜谢离开。

看到这件事的人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