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63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16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能力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节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中国

1孔子:

启发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

因材施教原则(朱熹总结,原文: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学思结合原则;

谦虚笃实原则。

2《学记》: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启发教学(道而弗牵);

预(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渐进)摩(集体教学);

课内外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育作用:

教育与政治相关

西方

1苏格拉底:

产婆术-助产术;

西方第一个提出启发教学原则

关于“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探索

2柏拉图:

《理想国》第一个建立高等学府Academy

3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教育目的:

和谐发展,最高目的追求美德;

教育遵循自然;

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

体、智、德三育。

4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著作。

二、独立学科阶段

1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近代第一部教育著作;

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适应自然;

泛智教育——不分等级、不分男女;

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1632)和学年制。

2洛克:

英国《教育漫画》白板说;

绅士教育

3卢梭:

法国《爱弥儿》教育遵循自然;

儿童的发展及教育分阶段

4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

教育目的:

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

四段教学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三中心理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建立伦理学和心理学。

 

5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五段教学论: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无目的论

课程教育:

活动教学、从做中学

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其他:

裴斯泰洛奇—小学学科创始人;

康德—将教育搬到大学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阶段

苏联

1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世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探讨教育问题

2凯洛夫:

《教育学》

3马卡连柯:

《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流浪儿、违法者的改造;

集体主义教育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探讨教育问题

四、近现代教育阶段

1赞可夫:

《教育与发展》阐述发展阶段

2苏霍姆林斯基:

《给老师的建议》“活的教育学”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

3布鲁纳:

《教育与过程》发现教学

4布鲁姆:

《教育目的及分类学》掌握学习

5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范例

第三章教育研究方法(单选)

1观察法:

关键字观察

2调查法:

访谈法和问卷法

3实验法:

关键字控制自变量

4历史法:

关键字过程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5行动研究法:

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改进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或辨析)

第一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教育制约人口:

1、人口的数量;

2、人口的质量;

3、人口的结构

人口制约教育:

3、人口的结构4、人口的流动;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制约教育:

1、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结构的变化;

3、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制约生产力:

1、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

2、通过劳动力再生产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

1、决定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领导权;

3、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制约政治经济制度(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1、培养人才;

2、促进政治民主;

3、传播思想,形成舆论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传播)、创新

学校文化缩影: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核心)

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每年必考)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理论(单选)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性善论》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赛尔“双子说”成熟机制

威尔逊“基因复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董仲舒“性三品论”

2、外铄论: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斯金纳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重点)

1、遗传(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

物质基础)

2、环境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辨析)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如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被动接受。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速个体发展)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因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因材施教)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单选或辨析)

1、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

2、阶段性——年龄阶段

3、不平衡性——教育要抓关键期;

身高发展,幼儿期与青春期发展快于其他时期

4、互补性——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含义(单选)

国民的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二节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历程(单选)

1、按正规与否划分

非正式教育制度

正式非正规教育制度

正规教育制度—也称“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叶形成,主要标志:

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形成(近代学校体系的形成),中国制度化教育兴起时间: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

2、按制度化教育划分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代表人物:

库姆斯,伊里奇,教育不应限于学校

第三节影响教育制度建立的因素(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不常考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问题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第四节西方教育制度的发展(单选)

1、双轨学制——代表:

英国、法国、德国;

具有等级性;

19世纪

2、单轨学制——代表:

美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分支型学制——代表:

苏联、中国;

20世纪中叶

第五节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单选)

1、壬寅学制——1902第一次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学制

2、癸卯学制——1904首次实施,男女不能同校;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壬戌学制——1922美国为蓝本,也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

5、义务教育制度——我国当前学制;

国民基础教育;

终身教育之父:

保罗.朗格朗;

最初起源:

1619年德意志特点: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5首次提出)—义务教育法(86颁布)—我国现用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教育及高中教育等。

第七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地位: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节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1、

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关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辨析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性质与方向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节教育目的作用(了解)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第四节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代表:

孔子、柏拉图(培养最高统治者)、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造就公民)、赫钦斯、孔德

3、个人本位论——代表:

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帕克

4、无目的理论——代表:

杜威

5、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建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

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要求

第六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单选)

第七节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辨析)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唯一途径。

第二模块课程

第一章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提出者: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已考

最早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特指某一门学科

第二节课程的分类(必考单选)

学科课程——教师中心

按课程内容属性

活动课程——学生中心

分科课程——同学科课程

按课程组织形式

综合课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构成的课程

国家课程

按课程开发主体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具有适应性、参与性,通常以选修或特色课出现)

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

按课程实施要求

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有一定计划,可预期的

按课程呈现方式

隐性课程——非预期性的,潜移默化(校园文化)

基础课程——三基:

读、写、算;

双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按课程中的任务拓展性课程——实践能力

研究性课程——研究能力

第三节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社会需求

学科知识水平

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课程理论

第四节课程理论(简答题)

1、学科中心(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观点(已考,了解)

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代表人物(单选):

夸美纽斯——泛智主义;

斯宾塞——实用主义;

布鲁纳——结构主义;

巴格莱德——要素主义

2、活动中心(儿童、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简答)

观点: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教学从教的外在中心转移到学的内在中心上来。

第二,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来编排;

活动课程的范围和选择是紧紧围绕着学习者的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等来进行的。

第三,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 

第四,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

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经验主义: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单选)

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

2、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改造社会)。

布拉梅尔德

第二章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概念:

对各个课程要素进行组织、设计。

(了解)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简答题)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进行。

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以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传统教育学派的主张,赫尔巴特。

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组织,现代教育学派的主张,杜威。

直线型——课程前后内容不重复出现。

螺旋型——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第四节课程设计(开发)模式

1、泰勒目标模式——观点:

确定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四段论

2、过程模式——代表:

斯腾豪斯;

对泰勒目标模式的批判基础上提出;

关注整个课程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标保持一致。

3、情景模式——代表:

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既包括目标模式,又包括过程模式;

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第五节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已考简答题

1、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

(单选)

构成(已考简单题):

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单选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察制度与实施要求

2、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概念:

1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是编写教科书、教材、教学、评估的直接依据;

3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构成:

简答题

1、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特别是对教学中困难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2、文本部分——它系统的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工作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3、其他——附录部分则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单选)

1、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2、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3、教科书

1、概念:

又称课本

2、结构:

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等部分构成。

3、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4、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简答题可能考点)

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

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相关学科的新知识;

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适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第三章课程资源(考点少)

第一节课程资源概念

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用到的一切人力、物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第二节课程资源分类

按空间分布: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与下面分类对应)

按存在形态: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简答题,可能考)

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2、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限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第四章课程实施(考点少)

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概念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

第二节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提出(单选)

分类:

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缔造)

第三节课程实施的结构(简答题,可能考)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课程表安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正迁移);

生理适宜原则(劳逸结合)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对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次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第四节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了解)

1、改革本身的因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

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

校长、教师的课改理念

3、学校外部的因素

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政府部门的影响;

社会团体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评价(了解)

课程评价模式(单选)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以目标为中心;

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中。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评价关注: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斯塔弗尔比姆;

背景conten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

课程应该为改革服务。

4、CSE——centerstudyofevaluation;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第六章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基本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改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理论指导:

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江泽民“三个代表”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引导学生学习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死记硬背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四节课程结构的改革(常考)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高中阶段——分科课程为主。

2、对科目比重的调整

传统优势科目比重下调:

语文——24%降至20-22%;

数学——16%降至13-15%;

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校本课程上调:

综合——6-8%;

地方与校本——10-12%。

3、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简答已考)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节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1、均衡性

2、综合性

3、选择性

第六节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1、发展性

2、激励性

第三模块中学教学(14%)单选、辨析、材料分析题

第一章教学概述

第一节教学概念(不考)

教的人指导学的人的活动

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第二节教学的意义(单选)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三节教学的基本任务(单选或简答)双基四育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

(最基本的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测与评定

1、备课(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已考简答)

三项工作——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材料分析背诵)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测和评定

四个概念——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理解)

效度:

一个测验能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