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52392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3 考点突破 微专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第1章文言文阅读专题3考点突破微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含答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Ⅰ 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

牢牢掌握

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

“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

”何曰:

“曹参可。

”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

“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

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

”何对曰:

“不违也。

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

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

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

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

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

”帝叹曰:

“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

答案 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

“羊肉其①鲜乎!

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

“其⑤如猛犬何?

”狐闻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

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

”犬笑曰:

“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

”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答:

答案 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

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

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

②也:

③而:

④于:

⑤于:

⑥而:

⑦乎:

⑧而:

⑨而:

⑩而:

答案 ①表判断,不译 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介词,从 ⑤介词,比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 ⑨代词,同“尔”,你 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

参考译文

用兵,是欺诈之道。

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

所以冯婉贞说:

“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

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

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

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

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

“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

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⑪一二。

其⑫是耶,其非耶?

其若是,则⑬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⑭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①以:

②则:

③则:

④其:

⑤其:

⑥其:

⑦以:

⑧所:

⑨其:

⑩其:

⑪其:

⑫其:

⑬则:

⑭其:

答案 ①介词,凭借 ②连词,却 ③连词,就 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⑤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⑥指示代词,那 ⑦介词,拿 ⑧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⑨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⑩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⑪代词,其中 ⑫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 ⑬连词,那么 ⑭代词,自己

参考译文

人们都说蔺相如只是凭借他言语的功劳而名垂青史,(但是)依我看来,却不只是单凭言语而已。

(当时)蔺相如看秦王并无意偿还赵国城池,就退后几步站立,斜视着柱子,秦王害怕他撞破和氏璧,于是答应他斋戒,因此能够完璧归赵,难道仅仅是言语的功劳吗?

如果(我们)与一般人讨论此事,他一定会说:

“我还是给他(和氏璧)吧。

”怎么敢这样做呢?

回国后,廉颇蔺相如两人失掉和气,不再和睦。

(相如)路上遇见廉颇,就转身退让躲避。

在那个时候,什么人能这样?

门客拿原因来问相如,相如就说:

“以国家的急难为先,以私人的恩怨为后。

”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的事,大概都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所以我认为,你们一定不要把别人的话作为法则。

况且我猜测相如的才能,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古今英雄豪杰只有其中一两个人可比。

是这样还是不是这样?

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看见雪花纷纷扬扬的样子没有边际也没有什么遗憾,我也不会有“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的遗憾了。

4.判断“因”“且”“乃”在文中的意义。

因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②不因③旧制,此乃④曹操成大业之因⑤。

其常因⑥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⑦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⑧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⑨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⑩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

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①因:

②且:

③因:

④乃:

⑤因:

⑥因:

⑦因:

⑧因:

⑨因:

⑩因:

答案 ①介词,根据 ②连词,而且 ③动词,沿袭

④表判断,是 ⑤名词,原因 ⑥介词,趁着 ⑦连词,于是 ⑧介词,凭借 ⑨介词,经由 ⑩介词,通过

参考译文

根据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授予他官职,不因为门第高低来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规定,这就是曹操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因。

曹操常常趁人不备,采用偷袭的办法攻打别人,例如乌巢焚粮。

这一战役动摇了袁绍的军心,于是曹操趁着胜利追击,攻破了袁绍大军,取得了官渡一战的大捷。

这也是凭借许攸的力量而获得的,这一过程犹如经由干枯的树木变成茂密的树木一样。

路上经过袁绍的墓,曹操还通过众人带路到墓前祭拜,他的度量难道是常人能比的吗?

因为这他得到众人的忠心,来统一天下。

因为他有不同寻常的度量,所以能成就不同寻常的事业。

5.判断“乃”“之”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②。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③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④忠贞之⑤士也!

然亦有人不齿,乃⑥曰:

“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⑦不得已而谢。

①乃:

②之:

③乃:

④乃:

⑤之:

⑥乃:

⑦乃:

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于是 ②代词,它 ③代词,你的

④动词,表判断,是 ⑤助词,的 ⑥副词,竟然,却

⑦副词,才

参考译文

(我)曾经听闻陆放翁的志向和气节,全部展现在(省略“于”,在)《示儿》里,于是阅读它。

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时,(我)心中大为感动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

但是也有人(表示)极端鄙视,竟然说:

“这个人沽名钓誉罢了。

”大家(听了)都用道理质问他,那人无言以对,不得已才道歉。

6.判断“焉”“若”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

如此,纵万军之何加焉⑥?

但以其人之傲,若⑦斥焉⑧,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焉:

②焉:

③焉:

④焉:

⑤焉:

⑥焉:

⑦若:

⑧焉:

答案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兼词,相当于“于是”或“于之”,在这里 ③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⑤疑问代词,怎么 ⑥句末语气助词,呢 ⑦连词,如果 ⑧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崤山战役,秦军通过崤山山谷,只见山势高峻的样子,山谷狭窄的样子,没有料到在这里有埋伏,山上的大石纷纷落下,他们只是大叫着“况且把泥土石头放在哪里啊”,没有别的办法,因而导致大败。

在这件事上我有些感慨,骄傲轻敌,怎能不败呢?

像这样,即使有万千兵马又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单单是他们的骄纵,如果要斥责他们的话,那么(他们)必然没有脸面再活在(省略“于”,在)世上了。

7.判断“与”“何”“为”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与①之,吾亦赞同。

今将他人与②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③其坚与④!

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⑤也,应使众与⑥其事,与⑦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

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⑧,如之奈何?

若弃之,此城能为⑨我有与⑩?

①与:

②与:

③何:

④与:

⑤与:

⑥与:

⑦与:

⑧与:

⑨为:

⑩与:

答案 ①动词,赞许 ②动词,给 ③副词,多么 ④句末语气助词,啊 ⑤动词,对付 ⑥动词,参与 ⑦动词,结交 ⑧动词,帮助 ⑨介词,被 ⑩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

参考译文

早上犯的错晚上就更正了,君子赞许,我也赞同。

如今将别人给他的玉璧上交,足可见他改过的心思是多么坚定啊!

他和我们的约定,也应当会信守的。

凭借我们这些人的力量,对付贼寇还是很难的,应该让众人共同参与这件事,结交慷慨的君子,远离奸佞小人,这事就能成。

况且他的雄才伟略,无下无双,如果他帮贼寇而不帮我们,怎么办呢?

如果离弃他,这城还能被我们拥有吗?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也、焉、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

适当积累

1.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若望仆不相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答案 C

解析 C项为“互相”,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2)且相如素贱人:

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

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6)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终,终于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

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方”“适”“会”的区别

(1)“方”一般只用于动词性词语前面;而“适”“会”既可以用在动词性词语之前,也可以用在主语之前。

(2)“适”“会”除表示正在进行的意义外,重点强调的是两件事在时间上的恰巧会合,是“恰好”或“恰巧”的意思。

(3)“方”作为时间副词,既可以表现在时,也可以表将来时。

三、特殊虚词:

数量虽少,不可忽视

(一)复音虚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

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

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

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吾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

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

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

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

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

……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⑥之谓也:

说的就是……。

⑦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二)兼词

4.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

置杯焉则胶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未知生,焉知死

⑤始速祸焉

⑥或师焉,或不焉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⑧盘盘焉,囷囷焉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A.①④B.②⑦

C.③⑤⑥D.⑥⑧⑨

答案 B

解析 ②⑦与例句的“焉”均为兼词,于此(之)。

①④疑问代词,哪里。

③⑨代词,之。

⑤⑥⑧助词,⑤⑥用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⑧放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5.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之乎,“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

精要点拨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常见的兼词有:

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Ⅱ 文言虚词:

重在翻译中落实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

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

“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赈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

(1)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

译文: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译文:

答案 

(1)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

(2)正遇上年成不好谷物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他的仆人曾和同乡人董震因喝醉酒比力气,董震掐住仆人的咽喉把他掐死了。

董震很害怕,向李士谦请罪,李士谦安慰他说:

“你本来没有杀人之心,何必向我请罪呢!

但是可以远远地离开,不要被官吏捉住。

”李士谦性情宽厚,类似的情况很多。

这以后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

正遇上年成不好谷物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

李士谦说:

“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

”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家,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证据,说:

“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

”让他们都回去。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

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

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

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

(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译文: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译文:

答案 

(1)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

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

(2)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

参考译文

侍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

如今全国户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劳役的兄去弟归,沿路络绎不绝。

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

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

从前汉文帝与汉景帝,谦恭节俭以养护百姓,武帝继承丰富的资产,所以能够穷奢极欲而不至天下大乱。

假如汉高祖之后即传位给汉武帝,汉朝还能存在那么长久吗?

再者,京都长安以及各地所制造的乘舆器物用具和众位亲王、妃嫔、公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认为这并非节俭。

贞观初年,全国歉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

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

精要点拨

新课标卷考查文言虚词,不单独设题,重在翻译中落实。

考查的范围,不只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像常见的文言副词及复音虚词,均在设定的采分点范围。

因此,学习文言虚词,一定要在翻译中进行。

至于如何在翻译中落实虚词的翻译,详见后面的翻译考点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