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289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docx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高一下册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三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使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使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水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准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能够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不过,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能够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不过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不过,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篇二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六首,这是一首游子的诗歌。

全诗以游子的口吻抒发了对所思之人的想念

2、解析:

本课教学,其核心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特色,理解它关键是要作者在诗歌中式如何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如果是男的,在诗歌中又是怎样来表现的,是女的又怎样来理解诗歌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呢?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意象的分析,诗歌语言的赏析实行。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解析:

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歌的方法。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不过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涉江采芙蓉》诗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抒情主人公的性别的模糊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诗歌实行分析,后两首诗歌还必须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其中关键是补充讲解一些古代常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在补充讲解古代生活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PPT课件。

因为使用PPT,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协助他们来理解诗歌内容。

播放课文朗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准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能够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不过,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

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8.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怀人

9.“怀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谁在“环顾”?

明确:

有很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个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

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不过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

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

显然没有。

此刻体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很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

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

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因为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六、课堂小结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

“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所以,《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仅仅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个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但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但仅“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七、目标检测

熟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的题。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3、试写出本诗的主旨。

(不超过50字)

4、这是一首五言格律诗吗?

为什么?

请说说理由。

答案: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

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

所以,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或惆怅之情。

4、不是格律诗,虽然这首诗八句,并且双数末尾一个字都押韵,符合律诗的特点,但是律诗的特点是中间两联一定要讲求对偶,而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就较随意了。

八、配餐作业

A组题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

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2)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春景。

作用是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拟人手法,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B组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6分)

采莲曲ね醪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ぷⅲ孩佥硬ǎ涸谒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

在水中摇摆。

③搔头:

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1)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2)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⑴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⑵欢悦、惊喜。

C组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使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能够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以下理解亦可:

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增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九、教学反思

篇三

一、导语设计

师: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

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

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

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

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

同心而离居。

师:

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

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

女子

师:

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

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

男子。

师:

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

(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

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能够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

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正是因为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

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

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______的诗?

生:

忧伤相思思念痛苦

师:

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

忧伤。

板书:

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

语言要美一点。

生:

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

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

翻译得不错。

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

“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

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

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

不一样。

“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

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

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

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

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

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

芙蓉、芳草。

(板书:

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

1:

周敦颐《爱莲说》中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

“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

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使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

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

老师很喜欢这首诗。

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

好像没有。

师:

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

谁说说?

生:

“兰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