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202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docx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

窃读记七年级教案

【篇一:

人教版(2016秋)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窃读记》教案设计】

窃读记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

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

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窃读记》入选2001年版《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并被选进多种教材。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划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作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4):

常到书店“窃读”

第二段(5~9):

窃读中的苦与乐。

第三段(10):

老师鼓励常记起。

3.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内容的?

明确:

是以怎样窃读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窃读的地点与心情。

文章第二部分,写窃读的方式与心情;第三部分写窃读能够坚持并感到轻松的原因。

总结固趣: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

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本文的心理描写。

2.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作者窃读的情景与心理,其实作者热爱读书是一贯的。

林海音的同学吴金玉晚年在北京回忆道:

“刚上春明时,林含英(英子)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她那时候刚失去父亲。

那时她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眼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

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的小说的,怕学坏了。

林海音对阅读的热爱为她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热爱阅读的心情,尤其要注意学习理解其中的心理描写。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突出放学后作者已经肚子饿了,但她依然赶到书店,衬托她对阅读对的“饥渴:

超过了对饭食的饥饿。

2.请找出二至四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看看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写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心理描写: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

?

”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心理变化:

担忧——安心——暗喜——快乐中含惧怕

写作目的:

细致地表达作者窃读的滋味,表现作者在贫困中仍然设法阅读的精神。

3.“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动作描写,目的是表现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作者采用了怎样的窃读方式?

明确:

⑴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⑵到顾客多的书店

⑶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⑷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⑸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2.第八自然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写了作者窃读的辛苦:

一是无钱吃饭,二是读的时间长,腿都站酸了。

3.第九自然段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读书的入迷,书店的灯光亮起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读了两个多小时;对知识的渴求,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不得不离开时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篇二:

《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11.《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主备人:

马小芳审核:

七年级备课组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读书的艰辛,感受“我”在读书过程中品尝到的人情冷暖。

2、学习运用心理活动、神态描写来变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作者珍爱读书、奋发向上的精神。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重点)

2、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难点)

【预习安排】

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1、标注生字词。

2、标出你认为写得较为生动的或者较能打动到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当时的真切感受。

3、用特殊符号标注出你认为较难理解的语句或者片段。

4、自选你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或者背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用匡衡凿壁偷光的小视频导入。

匡衡的“偷光”读书和本文的“窃读”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散文家。

原籍台湾省苗栗县。

其代表作有《城南旧事》。

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并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窃读记》入选2001年版《中国当代散文名家名篇赏读》,并被选进多种教材。

三、动手释题

1.查字游戏。

教师板书“窃”,引导学生查字典,看谁最快查到。

2.说出“窃”在字典里的解释。

“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呢?

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四、整体感知

(一)小组合作,初解疑惑

1、借助工具书,初步解决易错的字音、字形、字义。

2、小组结合工具书,及互助合作初步解决问题,并整理好解决不了的问题。

易错字词、字音、字义明确:

煞有介事饥肠辘辘踉踉跄跄不可遏制威风凛凛

(二)梳理脉络,感知文本

1、想一想,作者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

课文记叙了“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2、找一找,本文主要写了我窃读的哪些经历?

明确:

①书店窃读,遭到驱赶

②几次窃读,酸甜苦辣

③帮助窃读,十分感激

3、谈一谈,读完本文后你的感受。

(自选角度,畅谈见解)

如:

生1:

作者为什么要偷偷地读书呢?

生2:

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呢?

生3:

作者采用这样的方法读书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生4:

我觉得文中的“我”真是个能吃苦又好学的孩子,我应该向他学习。

生5:

我觉得作者把“我”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刻画的实在太生动了,只是作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师: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这篇文章。

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问题的答案。

五、精读课文,思考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明确:

(1)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

(2)到顾客多的书店

(3)装作其它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

(5)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2、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窃读的句子,并读一读吗?

生1: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

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生2: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生3: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生4:

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的高兴的喊着:

“再大些!

再大些!

生5: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呼道:

“啊!

终于和你相见!

?

?

师:

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

读书在我们看来是何等的简单,而文中的“我”却只能采用这样的方法,能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学生们交流心得,教师指名答。

生: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

你为什么把“我很快乐”读得重呢?

生:

因为作者在“窃读”时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我着重强调了这句话。

师:

明明是“偷偷摸摸”地读,也能感受到快乐吗?

你是从课文哪句话读懂的?

(学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急匆匆”“饥肠辘辘”“依依不舍”“最令人开心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等重点词句中感悟作者读书的快乐。

3、对于作者窃读的经历,读来让人感觉很生动,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小组合作交流意见)

明确:

者得力于作者除了记叙这些事之外,还进行了细致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

例解:

①心理描写: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

?

”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

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心理变化:

担忧——安心——暗喜——快乐中含惧怕

写作目的:

细致地表达作者窃读的滋味,表现作者在贫困中仍然设法阅读的精神。

②动作描写: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写作目的:

表现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类似的描写还有很多,同学们试着找到,并谈谈其作用。

小结:

正是这种细致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孩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六、合作探究,回归主题

1.作者“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阅读虽然辛苦,却收获了很多智慧。

我的内心是快乐的。

2.国文老师的话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

吃饭是为了长身体,读书是为了长见识,一个人不但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和爱的宽容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这是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作者认为精神的需求同物质的需求同样重要。

3.结合全篇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窃读指的是什么?

明确:

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4、学了本文,你觉得本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即可)例如:

虽家境贫寒但十分热爱读书,聪明,活泼,可爱?

?

总结: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

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

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

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七、拓展延伸,畅谈启示

本文的主人公家境贫寒仍然坚持读书,结合你现在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并各记录下让你此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不少于五句。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关于人物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尝试着仿写。

3.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八、板书设计

①书店窃读,遭到驱赶→羞惭

窃读记②几次窃读,酸甜苦辣→贪婪、全神贯注

③帮助窃读,十分感激→感激

九、教学反思

很快乐也很惧怕

【篇三:

窃读记公开课教案】

窃读记

林海音

执教:

陈胜开

时间:

2016年10月17日下午第二节地点:

七年级教室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涉及生字词,增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能力;

2.速读课文,把握大意,培养学生速读能力;

3.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4.了解作者背景,结合作者经历,联系生活现实,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重难点:

1.重点:

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

资料搜集、教案编写、课件准备;

2.学生: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信息。

设计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同学偷过东西没有?

大胆承认,尽管偷东西是错误的,但孔子说过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又说: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毛泽东那么伟大,尚且七分成绩,也还有三分错误,何况我们小小少年呢?

今天承认偷过东西,不仅不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反而是反思错误的好事,更是分享经验教训促进健康成长的喜事。

来吧,大胆说。

?

?

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似乎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窃读记》,看看她到底有没有犯偷东西的错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字词解读;

3.题目解读;

4.文章线索是什么?

5.文章内容归纳;

6.作者为什么要窃读?

7.作者窃读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练习)

8.读第11自然段,其中有一句话集中反映了作者窃读的情感体验,是哪一句?

9.文章详细记叙和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10.作者如何窃读?

请根据提示填空(练习)

11.从字里行间,你读到了怎样的少年林海音?

12.文中的书店老板和店员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他们对待“我”的窃读态度不同?

13.如果你是林海音,假如现在要你对书店老板和店员各说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1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15.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三.拓展

1.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假如班上要举办“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活动,请你设计一项活动项目。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各五遍;

2.复述文章内容,把作者的窃读经历讲给同学听;

3.找出文中含有修辞的句子两句,自选角度进行鉴赏。

六.板书设计:

去书店迫不及待

假装问价钱

不断换书店生活贫穷

窃读记在书店贴在大人旁快乐恐惧精神充实

躲雨抓紧读酷爱读书

自带干粮读足智多谋

离书店快乐满足

窃读记

林海音

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

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

?

”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

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数一遍,啊!

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

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

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

“看看都不行吗?

”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

“不是一回了!

”不是一回了?

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

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

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

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似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

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我希望到顾客正多着的书店,就是因为那样可以把矮小的我挤进去,而不致被人注意。

偶然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买一本的,实在没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

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

“再大些!

再大些!

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

如果袋中有钱该多么好?

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我的腿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有时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明明知道回家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可是求知的欲望这么迫切,使我舍不得放弃任何捉住的窃读机会。

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临时买上两个铜板(两个铜板或许有)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

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回到家把口袋翻过来,细碎的花生皮便像雪花样地飞落下来。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

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

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

“啊!

终于和你相见!

”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

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

“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

”我告诉自己。

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

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

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

),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

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

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

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

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