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025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docx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课前谈话:

师:

同学们好!

见到你们非常高兴。

初次见面,首先作一下自我介绍:

我姓曹,与你们学校那位美丽智慧的玉兰老师同姓,你们可以称呼我——

生:

曹老师。

师:

真聪明。

平时我喜欢读书和旅游。

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

喜欢。

师:

能告诉我,你去过哪些地方?

并简单地谈谈所去地方给你的印象?

生谈。

师:

看来,大家去过的地方还挺多的。

我相信当你踏上旅程,你收获的绝不会仅仅是风景。

师: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其秀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然而,有这么一位游客,当他游览完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

天游峰)后,给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迷人的风光,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板书:

“扫路人”)。

这究竟是为何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那位游客所写的(板书:

“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

齐读课题。

师: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

天游峰高不高?

生:

天游峰在哪里?

生:

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去天游峰扫路?

生:

作者与扫路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师:

同学们想了解的可真多,其实把你们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天游峰怎样?

二是扫路人怎样?

师:

通过预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天游峰在武夷山。

生:

我知道天游峰很高,有900多级石阶,一上一下有1800级石阶。

生:

我知道扫路人是一位老人。

他每天都要打扫等天游峰的石阶,很辛苦。

生:

我知道作者还与老人交上了朋友。

师:

大家预习的收获可真不小。

学习是个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过程,想继续前进吗?

生:

想。

师:

就让我们一路同行。

首先要把书读好。

下面请各小组组长负责在组内检查课文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开火车读,也可以齐读,开始。

生读,师巡视,(板书:

褪色 打量)

师:

指“褪色”,这两个词语怎么读?

生读“tuìshǎi”。

师: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读音的。

生:

我查了字典。

师:

看来你非常会学习。

这个词约定俗成,读“tuìshǎi”。

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

师为“打量”正音,“dǎliang”。

师:

课文读好了。

下面我们就要增加难度,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生:

大声回答有!

师:

那好,请你们静心快速默读课文,记下本课中你最大的疑问,在感受深的地方可以用笔写一写。

生默读,师巡视。

师:

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生1:

请大家看文章第4自然段,为什么一杯茶就能沟通我们俩的心灵?

师:

这个问题谁能解决?

生2:

茶很热,很香,从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的热情和友善,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生1:

我明白了。

生3:

天游峰一上一下1800多级石阶,老人为什么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回答“不累,不累”呢?

师:

我听出来了,你的疑问是“扫路人到底累不累?

”(板书:

累?

生4:

为什么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

生5:

因为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

生6:

这句话也说明天游峰很重要,是武夷山的象征。

师:

谁来说说,没到过哪里,就不算到过中国?

生:

没到过北京,就不能算到过中国。

师:

没到过哪里,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生:

没鼋头渚,就不能算到过无锡。

师点头。

生:

老人七十多岁了,为什么不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却每天扫天游峰,他不累吗?

师:

我感觉到了你对老人的关心,(指着板书“累?

”)扫路人到底累不累呢?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生:

文章最后说老人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我有点不明白:

笑声笑过了就应该消失了,课文中怎么说笑声能跟着“我”走呢?

师:

(板书:

笑?

)真是耐人寻味的笑。

生:

文中第7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

我想你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的。

生:

老人已经70多岁了,作者说30年后再去看老人,老人自己说30年后还请作者喝茶。

你们觉得可能吗?

师:

你对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板书:

100?

)表示疑惑,是吗?

生:

(点头)是的。

师:

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举手。

师:

下面请各组长组织,试着在小组内解决黑板上3个问题。

解决不了,也不要着急,待会提交全班探讨。

请组长的同桌对讨论的情况作简单记录。

组内其他同学做发言的准备。

小组进行讨论。

师巡视。

师: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的智慧在这里碰撞吧。

哪一组先来汇报自己小组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

师:

请你们组。

其他组注意倾听,等他们小组发言完了,你们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生:

我们小组觉得扫路人日子过得很悠闲。

师:

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

读第6自然段(感觉一般)。

师:

既然是悠闲,你能把这种悠闲传达出来吗?

生再悠闲地读。

一起读。

生:

我们小组觉得老人工作很累,但是他自己却不觉得累。

师:

你们是保持中立的看法——老人既累又不累。

那请你说说理由,累体现在哪里?

不累又体现在哪里?

生:

读第八自然段——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从“瘦削”和“黝黑”可以感觉到老人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打天游峰很累,但从“炯炯有神”我感觉老人精神很好,不像累。

师:

这是你从老人外貌上获得的信息,还有吗?

生:

天游峰上山900多级,下山900多级,一上一下1800多级,天游峰那么高,老人要扫这么多石阶应该非常累。

师:

播放天游峰的ppt。

大家请看,这就是云雾飘渺中的天游峰,这是游人如织的天游峰,这是石阶连天的天游峰。

看后感觉怎样?

生:

天游峰真高、真险啊!

师:

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它的高与险吗?

生读第7自然段。

(语气平平)

师:

我感觉你怎么爬到100多级就急着下山了,注意这可是“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啊!

生再读,感觉好多了。

师:

这次你已经爬到600多级了,我感觉心跳有点加快了。

让我们一起来攀登这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吧!

生齐读。

师:

这回我感觉自己额头上有点出汗了。

(学生读得很好,加上天气有点热,微格教室又关着窗)

生:

我觉得老人扫一程后可以歇一程,还可以看好山好水,应该不累吧。

师:

那请你试试每天来扫一遍,如何?

生:

我认为游客只是偶尔来一次,而且目的是游山玩水,他们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了,已经很累了,而老人却要无数次地扫上山,扫下山,怎么能说不累呢?

师:

这位同学所说的“无数次”,就是文中的什么?

生:

就是文中的省略号。

师:

刚才那位对省略号提出疑问的同学现在找到答案了吗?

从这个省略号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每天都在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师:

好一个“每天”!

引读:

冰雪初融,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

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

淫雨霏霏,秋风萧萧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

白雪飘零,寒气逼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

老人的工作?

生:

老人工作很辛苦,很累。

师:

可是他却说——

生:

“不累,不累……。

”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

老人很累,可是又那么悠闲,真是累并

生:

快乐着

(板书:

快乐)

生:

我觉得老人爱天游峰的一草一木,所以尽管辛苦,却舍不得离开这里。

生读第10自然段。

喝的……吃的……呼吸的……我觉得,老人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师:

(板书:

爱)老人爱天游峰的山山水水,爱天游峰的一草一木,爱天游峰的花鸟虫鱼。

所以他舍不得离开天游峰,虽然身体上是累的,但精神上却是快乐的。

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布衣布衫,干得是繁重的体力活,却不改其乐,贤哉,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

现在,让我们交流第2个问题。

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生1:

我觉得能。

因为老人每天打扫天游峰,每天都在锻炼,他皮肤黝黑,十分健康。

再说,他喝的是……吃的……呼吸的……没有一点污染,日子过得绿色环保,对身体有益。

生2: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一般人是很难活到100岁的。

师: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活到一百岁是不太容易。

生:

我想这是作者对老人的美好祝愿,是心中的希望。

生:

老人每天把天游峰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在打扫的同时身体更加健康了。

在作者心中,老人与天游峰已经融为一体,他希望老人像天游峰一样永远不会老,希望像天游峰一样长命百岁。

师:

这真是“山人合一”啊!

让我们紧握老人的双手,心怀美好的祝愿,一起读——

生:

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

”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师:

现在看第3个问题,老人的笑声为什么能伴随作者回到住地?

请你们自己读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

生读。

生:

我体会到,作者心里很开心,因为在天游峰交了一位朋友,并且产生了感情。

生:

作者结识了这么一位老年朋友,很高兴。

老人那自信豁达的笑感染了他。

他要将把这种笑,这种乐观豁达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师:

我想这笑声也会带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的。

同学们,要问世间谁是真的英雄,我无法做出回答。

但平凡的人往往给了我最多的感动。

就像这篇课文里扫路人,他给了你什么?

生:

老人给了我乐观、自信和豁达。

生:

老人给了我坚持不懈。

生:

老人让我明白:

生活不能只求回报。

师:

说得真好。

所以一开始我就说,当踏上旅程,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风景。

师:

今天的旅程即将结束,我想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相对老人说或对自己说。

请用笔写一写吧。

生写。

(交流未展开)。

 师:

此时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笑声惊动了竹丛中的一对宿鸟,他们为什么飞起来后,又悄悄落回到原处?

师:

这位同学对这个小细节产生了疑问,课后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下节课继续交流。

下课。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

平凡的就是伟大的。

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

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

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

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

(板书:

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

(补全题目,板书:

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

(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

”(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

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

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

(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

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

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

“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

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

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

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  ”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

(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

“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

“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概括一下。

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

是什么吸引了我?

(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

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

(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

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

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

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

”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

指名说(敬佩、佩服)。

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

指名读。

交流、体会:

“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

“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

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

(70岁)出示第9-12节。

读。

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

(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

(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

”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

为什么不想离开?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

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

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

(“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再”就是又一次。

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

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为什么?

(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

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                。

练写。

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

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

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

(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

身累心不累。

 累:

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

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

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

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

《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八、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累?

                岁?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一,1.谈话引入:

同学们会唱春天的歌吗?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学生跟着音乐唱

    2,是啊,“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其秀丽的景色常常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然而,有这么一位游客,当他游览完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

天游峰)后,给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迷人的风光,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板书:

“扫路人”)。

这究竟是为何呢?

就让我们带着春天的心情和在座的老师一起走进武夷山,走进章武先生所写的(板书:

“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

齐读课题两遍。

师: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

天游峰高不高?

生:

天游峰在哪里?

生:

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去天游峰扫路?

生:

作者与扫路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师:

同学们想了解的可真多,其实把你们的问题概括一下,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天游峰怎样?

二是扫路人怎样?

师:

那通过预习,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天游峰在武夷山。

生:

我知道天游峰很高,有900多级石阶,一上一下有1800级石阶。

生:

我知道扫路人是一位老人。

他每天都要打扫等天游峰的石阶,很辛苦。

生:

我知道作者还与老人交上了朋友。

师:

大家预习的收获可真不小。

学习是个不断探索,不断登攀的过程,想继续前进吗?

生:

想。

师:

就让我们一路同行。

首先要把书读好。

下面请各小组组长负责在组内检查课文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分段接读读,也可以齐读,开始。

生读,师巡视,

师:

刚才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个别同学有些字词的发音不是很准确,现在,找同学来读读本课的生词。

好,那位同学来读读?

如果这个同学读对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多媒体出示生词:

(指生读,读对其他跟读两遍)。

师:

指“褪色”,这个词语怎么读?

生读“tuìshǎi”。

师: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读音的。

生:

我查了字典。

师:

看来你非常会学习。

这个词约定俗成,读“tuìshǎi”。

大家齐读两遍。

师:

“打量”正音,“dǎliang”。

师:

课文读通了读准了,下面我们就要增加难度,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生:

大声回答有!

  二,学习课文:

    1,天游峰是一个怎样的险峰呢?

    2,找学生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划出有关语句。

读后接着问这个同学,你读出了什么?

生答,相机板书。

      板书:

高(九百多级石阶)

            险(像一根游丝,飘飘悠悠,抛)

      师:

此处作者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天游峰的高和险(让学生再自读体会)

师:

,特别是“抛”字在这里是传神之笔。

      出示图片,让学生读文,读图感知。

    3.那本课主要是写天游峰吗?

(生答:

不是。

       师相机板书:

扫路人

    4.好,那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呢?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近这位老人。

    5,听,他来了——“哗——哗——”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啊!

什么声音那么悦耳,音乐般传来。

      让学生读句子“在一片寂静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林里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你能把节奏读出来吗?

(找学生声情并茂的读)

     扫地的声音你听过吗?

你觉得有那么美妙动听吗?

为什么这里会写的那么美妙动听?

(可联想前文的“好不得意”)

     生答:

往往因为高兴所以好听,因为高兴所以好看,因为高兴所以高兴,所以会连扫地的声音都那么好听。

      你看到他的样子了吗?

指生答。

      屏幕出示句子: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

这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

请你仔细读读想想这是位怎样的老人?

指生答,相机板书。

      板书:

外貌:

健康精神 朴素 

  6,继续读第四自然段老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