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9308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docx

MPA公共管理硕士复习笔记doc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1、管理的含义: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2、管理的六点基本含义: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管理需要有效的动员和配置资源;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五职能说”,

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从我国管理实践,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的主要特点:

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组织职能的主要特点:

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领导职能的主要特点:

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

是管理的核心环节;

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

监测性、修正性

4、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是管理观念和原理构成的知识系统,主要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

管理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5、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以科学管理学派和组织管理学派为主干形成。

(1)科学管理学派:

奠基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成为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的标志,泰罗一一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确定了工作定额原理;为工作挑选一流的人员;实行标准化管理;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劳资双方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共同合作;实行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职能细化,在此基础上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2)组织管理学派:

代表人物一一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一一《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主要内容: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

管理分工原则,全力与责任联系原则,确立和遵守纪律原则,命令的统一性原则,指挥和领导的统一性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公平支付报酬原则,全力适度集中原则,管理划分等级系列原则,秩序原则,公平管理原则,保持组织成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原则,团结协作原则。

韦伯一一《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管理组织必须安置科层制设立,即按照明确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层级系统来构建管理的组织,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利管理,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2、行为科学阶段一一泰罗

“霍桑实验”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主持,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量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奠定了管理的行为科学基础。

(1)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

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2)管理中的人性问题。

代表麦格雷戈的“X理论一Y理论”,《企业的人事方面》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J《个性与组织》。

(3)人际关系问题。

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卢因的群体动力学理论。

行为科学阶段的管理理论的特点:

强调对人性的全面关注,重视非正式组织,主张在管理方式上有监督制裁转向人性激发,由专断转向民主。

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孔茨认为,现代管理学派林立,形成了“管理学丛林"现象。

(简答)管理理论的演进特点:

管理学的发展是从对管理中经济人、机械人的设定到对管理中社会人设定的过程;管理学的发展是从管理过程的单个因素、单个过程和单个侧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统研究的过程;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是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相互借鉴、吸收融合的过程。

第二节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

1、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特点:

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多选)

2、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

(1)行政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行政活动的跟班原则是依法管理。

行政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在于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规律性,形成科学理论,使行政管理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3、行政学诞生于美国。

代表任务:

威尔逊、古德诺、怀特。

行政学在西方兴起的原因:

行政国家的出现,文官制度改革运动的发展,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答)

西方行政学产生于美国,以1887年威尔逊发表《公共行政研究》为标志。

行政理论三阶段:

形成时期(科学管理时期)侧重研究人的活动对象,以及人与活动对象的关系,采用标准化的机械管理模式,“人与机”关系的理论根本缺陷是忽视人的因素,把人视为附属物。

成长时期(行为科学时期)研究重点房子人的本身、人的行为、人的作用、组织的作用以及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

如以梅奥为首的三位哈佛大学教授主持的霍桑实验、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过分强调感情社会因素,忽视理性等因素。

发展时期(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时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大量的新流派新理论新方法,围绕行政管理问题的解决二交叉融合,为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学派,科斯(诺斯、威廉姆逊与德姆赛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帕森斯提出每个组织系统分为决策、管理和技术层次。

4、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经济学途径。

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学则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基本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

第二章公共组织

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狭义的公共组织仅指国家机关。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2个:

人员、目标、职能、机构、职位、职权、权责、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3、公共组织的类型:

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6类),有利于加强审计和对公共组织的监督:

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和基金会;按公共权力标准(的强制性大小)分类:

强制型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半强制型公共组织,仲裁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行业协会。

非强制型公共组织,各种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机构。

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

古典模型,特点:

具有目标、过程、顾客、领域四个基础;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任何上级仅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即存在控制范围,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官僚模型,理论基础是马克斯。

韦伯的官僚理论。

特点:

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特点:

公共事务往往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在很多方面政府成为“代理人政府”许多政府工作通过合同委托给第三部门完成,政府不可能轻而易举的监督组织之外的代理商,除非损害了该项目和所服务的公众利益,政府不能随意利用等级命令来取消合同;行政组织不是孤立的处理公共事务,他们往往与其他公共组织形成一个网络,通过组织互动来实现目标。

4、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或

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

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越宽。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

层次越多,幅度越小,金字塔,“尖型结构”优点:

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但信息传递途径长,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走样执行。

阻碍夏季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工作缺乏灵活性,容易走向僵化;层次少,幅度大的“扁型结构”,特点:

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较灵活。

但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

5、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大多数是“科层组织”,古典模型和官僚模型是科层组织。

直线机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各种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及办公室)、(与矩阵结构相似的旁系组织结构,如经济学会、行政学会、专业技术职称等级评审委员会及高校的学术委员会。

6、政府组织的结构:

纵向结构,我国行政组织可分为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

横向结构。

7、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

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我国实行首长制,也吸收了委员制的长处);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可氛围层级制和职能制;根据性质权力的使用特点可氛围集权制和分权制,根据性质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可分为完整制(中国)和分离制。

8、在公共组织一般环境中,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是最中医的环境构成因素。

第三章公共决策

1、决策的一般特征:

预见性、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主观性

2、决策的内容可分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

目标选择:

目标的确定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有可检验性。

方案选择:

在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背水一战”。

管理上的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鼓励人们多探索。

3、决策类型:

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

确定型决策(决策风险最大)

4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决策权由集

体共同掌握的决策,虽然受个人因素的影响较小,但受群体结构的影响较大。

在群体决策中,参与者的互动既可能导致优势互补,也可能倒是弱势叠加。

5根据决策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分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是指当原始决

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的实现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

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特征:

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害中取小,

即为大利)心理障碍。

4、决策的前提

西蒙:

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事实因素是决策中依据的客观事实;价值因素是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作任何一项决策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价值问题。

价值判断是决策的首要前提;区别:

越是低层次的、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实因素所占比重越大,越是高层次的战略性的决策,价值因素占比越大。

事实前提的特点是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

(简答)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题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侧重于客观实际条件。

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溪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泽依赖于人民的价值体系,常引起冲突和矛盾;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5、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

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特点:

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内容的广泛性,权威性。

6、行政决策系统:

信息、参谋、决断、监控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

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贮存等工作,是决断子系统的辅助机构,为行政决策提供资料。

职能:

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

参谋子系统:

由掌握各门类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是决断

子系统的辅助机构。

职能:

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

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实施今昔跟踪反馈分析。

决断子系统:

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

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特点:

权威性和主导性

作用:

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方案。

监控子系统:

是决断子系统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作用:

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7、行政决策体制:

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独裁制特点:

通过传统继承或政变等方式产生的权威任务享有最高决策权。

宗教领袖型(伊斯兰教义),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

议会制:

议会-总统制,议会-内阁制,议会-委员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内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权力;实行“议行合一”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职能的划分是在遵循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但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和工作联系关系。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起着领导作用。

8、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

问题界定的基本环节:

症结分析,原因分析,确切表述;方法:

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目标确立:

行政决策的目标特征:

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

目标确立原则:

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具体性。

环节:

依据确定和体系建立;

主要方法:

综合指标法,主要目标列举法,目标排序法,综合评分法,逐步淘

汰法。

方案设计:

是行政决策的中心环节。

环节:

轮廓设想,细部设计;

方法:

头脑风暴法(自由思考),对演法(分方案小组互相辩论挑剔),综摄法

(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通过收集那些表面上看来带有情感色彩或不合理的想法,并把他们同决策中的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或者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

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变陌生为熟悉后果预测步骤:

收集资料,确定方法,计算和分析,评审结果;

方法:

德尔菲法(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参与预测活动的专家提出问题,而后将其意见整理和综合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综合、反馈,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之后得到一个可靠一致的意见的方法。

);会议法,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

方案抉择环节:

确定标准,可行性分析(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技术可行性)合法化;

(选择题)方法:

经验判断法,适用于某些程序化决策方案的选择

决策树技术,实验法,模拟法。

第四章行政领导

1、领导的基本要素:

权力,对人的认识与理解,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领

导风格、作风以及营造出来的组织、群体氛围。

2、领导职务序列:

10各职务等次;8个非领导职务序列:

巡视员(厅局级正职)

副巡视员(厅局级副职)调研员(县处级正职)副调研员(县处级副职)主任科员(乡科级正职)副主任科员(乡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

3、领导的来源有2种:

内部来源,系统内升任和补充,2是外部来源,通过选

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四种。

4、公共组织领导者的权力构成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

1职务权力即职权,来源于等级制的组织,是外部如上级、组织、法律等赋予个

人的,特点:

同职务具有不可分性,有职就有权,无职则无权,职权同职务的关系成正比,职务越高,权力越大。

包括奖惩权、奖赏权、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

(选择题)影响方式:

合法要求,奖励报酬,强迫,决策,信息控制。

2(出题)个人权力(即非职务权力)是职务之外的,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知识、

经验、能力、技术乃至个人的品质和行为、业绩、声望或其他个人因素获得的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也就是个人影响力。

个人权力渊源于领导者自身,以对方的追随和自觉服从为前提。

个人权力影响方式:

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创新精神。

5.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观念技能(THC技能)1技术技能(T技能,低层次领导技能)是指正确掌握从事一项工作所需的技术

和方法,包括掌握专业技术,工作方法和程序,工作制度和政策。

克服弊端的措施:

运用组织手段,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之间轮换基层领导者,来培养未来的中高层领导者,优化中高层管理集团的人员组成,使整个集团形成多样化的技术技能结构。

2人事技能(H技能,中层领导)包括处理人际关系技能,识人用人技能,评价

激励技能。

3观念技能(C技能,高层次领导)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判断和概括技能。

包括预测技能,判定技能,概括技能。

HTC技能可通过管理教育-管理实践-管理教育的不断循环获得。

6、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领导个人分工负责的制度。

(可能论述)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辨证统一的,是不可偏废或分割的。

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集体领导的决策是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目标,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意志实现的途径。

离开集体领导的个人分工负责就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离开个人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只能是“清谈馆”。

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就要反对个人说了算和不敢负责的官僚主义倾向。

7、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分三层面: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上下级与内部关系问题,领导班子内部关系协调问题。

(行政领导班子要有搞好行政管理的共识,应主要靠公开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内部关系,应以工作成绩和客观效率来衡量自身的行政工作效果,评估各自的工作绩效,并以此作为协调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客观准则。

第五章沟通与协调

1、公共组织沟通是指公共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公共组织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和合作,谋取公共组织系统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包含的含义:

公共组织沟通实质上就是与公共组织有关的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公共管理通常把公共组织看做是一个系统,而信息沟通则是这个系统的“神经”;公共组织沟通要达到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公共组织沟通过程中包含有沟通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传送的信息、传送渠道和传送的情境(环境)等五个

要素。

(多选)

2.信息处理包括4个基本环节:

信息收集(确定需要、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贮存。

影响信息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失真的问丿

美国孔茨列举信息沟通中的障

碍与断裂因素:

缺乏计划,未经澄清的假设,语义曲解、表达不清的信息,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不善于聆听及过早的评价,非个人的信息沟通,猜疑、威

胁和恐惧,缺乏适应变化的充裕时间,信息超负荷以及选择性认知等。

信息失真的原因(简答):

信息沟通中的“噪声”;信息沟通中的情境转变,情感因素的缺失,反馈。

3、沟通机制1以具体明确或是模糊可变的信息沟通为标准,将公共组织沟通机制划分为刚性

机制与柔性机制。

2刚性机制指的是有形体的、明确具体的规定,他是公共组织沟通进行中必须遵

循的约束,并且不以公共组织沟通参与者的意志为转移,主要指制度规定。

3如何完善沟通的刚性机制建议(简答):

理顺公共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避免各部门的职能交叉,尽可能把密切相关的职能归并到同一部门,减少部门之间不必要的沟通往来,以利于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尽可能的变部门间的沟通为部门内的沟通。

(部门内的沟通的优势:

可以经常化,做到深入细致;

沟通的渠道缩减了,减少了不必要的公共组织沟通的信息失真),可采取依据职能要求确定行政管理的幅度;使经常项目的沟通制度化。

4柔性机制指在公共组织沟通中具有较大可变性的约束因素,他具有可塑造、可改变的特性,也更不易为人们确切的把握。

包括语言约束机制(如公文的规范使用)和心理约束机制。

4、沟通类型与模式

1主要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2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组织程序,按组织规定的线路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沟通,如会议制度、汇报制度、文件下达与呈送等。

特点:

正式、严肃、约束力强,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缺点是沟通的速度慢、刻板。

3正式沟通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4非正式沟通是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为的多种渠道进行的沟通,如组织成员私下交换意见,传播消息。

特点:

是工作人员之间的社会交往而产生的,这种交往一般是基于兴趣、爱好、感情的一致;非正式沟通的消息无规则可循,可发生在任何地位的人之间和任何场合,内容无法限制;非正式沟通对信息的传递有时比正式沟通速度要快,因为这种渠道广泛,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5非正式沟通的积极作用:

有些非正式沟通可以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传递正式渠道无法传递的信息,使领导人了解在正式场合无法获得的重要情况;可以了解组织成员和普通民众的真实看法,以校正过去的决策和为下次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减轻正式沟通渠道的负荷量,促使正式沟通提高效率;如果有效的引导非正式沟通,可以使之为正式沟通服务。

缺点:

由于非正式沟通是组织成员间私下进行的,没有规则可循,不受正式家督,随意性很大,,可靠性有限,弄得不好,会造成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泛滥,导致削弱正式沟通的威信,损害正式权力的行使,产生严重的损失和恶劣的影响。

6三种沟通的结构模式:

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

1聚联式特征:

存在沟通中心,沟通中心可以和任何其他沟通点联系,其他各点只能与沟通中心发生联系,彼此间无相互的沟通渠道。

优点:

只有一个信息中心,信息失落率低,速度快,有利于形成组织权威,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取得管理高效。

缺点:

信息垄断造成行政专断,不注意不利于发挥公共组织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联式特征:

各个信息沟通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每个成员只能与其相邻的两点相互沟通,而与其他点不发生联系。

易滋生公文旅行、办事拖拉的官僚主义现象。

3互联式特征:

每个沟通点都可以和其他所有的点发生联系,各类信息可互相沟通,没有信息中心。

优点:

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都比其他模式大,可以让公共组织人员和一般群众了解决策的全过程,增加透明度,促进民主管理。

缺点:

沟通渠道杂乱,信息流失严重,沟通速度缓慢,易贻误时机,不利于信息管理,容易泄露机密。

7、协调是公共组织为了顺利的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协调是一种经常性的组织行为,是一种艺术性的组织行为,是一种公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