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语下第八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一语下第八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语下第八单元备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一语下第八单元备课
教学案设计时间2011年4月11日上课时间11年6月10日
课题
22司马光
总119-121课时
三维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11个,积累词语九个,句子两句。
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节。
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砸缸救人的故事,领悟司马光的机智。
本课3教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
难点
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九个。
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九个。
背诵课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备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
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学生质疑。
4、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
,再评不足。
3、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1、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多媒体课件:
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观察画面,想一想:
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画的旁边出示名子:
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
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
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复习巩固
出示生字词,学生分组依次认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
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
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
(学生自由读。
)
(5)花园里有什么?
(自由读。
)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
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大?
缸里的水多不多?
你从哪看出来的?
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
(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
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
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
“慌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
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
(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
(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
(自由读)
(2)出示句子: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哪句话好?
为什么?
(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
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
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小朋友们都怎样了?
“慌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司马光用砸缸的办法救出了小朋友。
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小朋友吗?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一、读中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
2.背诵课文。
(1)指名看图叙述故事。
(2)同桌合作背诵。
(3)自由背,喜欢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4)指名背诵全文。
二、总结全文
1.谈收获:
你喜欢司马光吗?
为什么?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1、扩词。
时( )( )( ) 候( )( )( )
园( )( )( ) 光( )( )( )
2、填上合适的词。
一座()一口()一块()
找()砸()搬()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会思考、讨论、想象…利用对比这一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加深文本的教育意义。
通过想象还能充实蝈蝈的语言和行动,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案设计时间2011年4月11日上课时间11年6月13-14日
课题
23、鲁班和橹板
总122-124课时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朗读体会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本课3教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
难点
能有感情地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备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导入1.(出示鲁班图)介绍鲁班。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要求:
把读准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流利。
3.出示生字词。
正音。
后鼻音:
注、盯、等。
前鼻音:
板、身、圆。
边音:
力、鲁。
翘舌音:
身、驶。
4.同音字、形近字辨析。
圆 板 力 已 往 身
园 反 刀 己 住 深
5.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6.指导读好长句子。
有一天,鲁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1)提醒句中停顿,自读。
(2)指名读。
(3)齐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
鲁班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
指导读词:
十分吃力 已经 累得满头大汗
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读出老艄公的吃力。
四、教学生字
1.读字卡,巩固生字读音。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自学课后笔顺表,描红。
4.指导写字5.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简介鲁班:
鲁班是建筑行业的祖师爷,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造福人类,被誉为“中国科技发明之父”。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1)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
(2)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
(3)橹板是什么样子的?
(4)它有什么好处?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
力( )( )( ) 回( )( )( )
圆( )( )( ) 板( )( )( )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2自然段。
1.这节共有几句话?
2.“盯”是什么意思?
做动作理解。
(1)还有一些词也表示“看”,你知道吗?
(2)练习:
看 望 盯 瞧
我爬到山顶,向远处( )去。
小兰正在专心致志地( )书。
( )!
月季花开了!
小强正( )着小蚂蚁,一动不动。
3.指导朗读。
读出疑问的语气,要发自内心的疑惑。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正在这时鲁班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
2.“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表示什么的词?
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你还能说一此象声词吗?
3.“轻快”换词理解。
那你能读出小鸭子那轻快的样子吗?
指名读,评议。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鲁班看到这一切后,有没有想到什么?
书上怎么写的?
2.出示:
鲁班出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
(1)“出神”是什么意思?
“出神的看着”还能说成“( )地看着”。
(2)“眼睛一亮”说明什么?
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
把鲁班灵机一动的样子读出来。
3.最后,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齐读句子。
四、齐读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老艄公的吃力来。
过渡:
老艄公这么辛苦和劳累,鲁班真想帮帮他呀!
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呢?
看看鲁班制作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
看明白之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来动手试试,用油泥照鲁班的方法来做一块“橹板”,比比谁做得像。
(教师在课堂上动手剪出“橹板”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总结课文
1.总结。
2.学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3.人们为什么把这种工具叫“橹板”?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一、组词。
力( ) 己( ) 住( ) 圆( )
刀( ) 已( ) 往( ) 园( )
二、写句子。
……又……又……——
三、课外作业:
课后你还可以做这样几件事:
出示:
爱讲故事的你……(可以去听听长辈讲讲鲁班发明创造的其它小故事,然后来讲给大家听。
)
爱搜集资料的你……(可以去搜集古今中外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
)
爱创造的你……(可以把你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用小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没准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呢。
)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会思考、讨论、想象…利用对比这一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加深文本的教育意义。
通过想象还能充实蝈蝈的语言和行动,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时间:
2011年4月26日上课时间:
11年6月15日
课题
24乌鸦喝水
总125-127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渐渐”说句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
本课1-3教时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烧瓶,小石子。
重点
难点
1、发现识字方法。
2、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指导学生克服唱读,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备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认识这种鸟吗?
(贴出乌鸦图)看看乌鸦是什么样子?
(黑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听老师讲乌鸦救妈妈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乌鸦的另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
乌鸦喝水)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乌鸦喝水》是怎么回事呢?
请认真听录音,听了以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说)’
3、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学习生字
5、出示“终”、“渐”等8个生字,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会认的同学当小老师。
在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字很相像,你怎样记住并区分它们呢?
喝——渴(口“渴”需要水——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字旁)
比一比:
乌——鸟鸦——鸭石——右
6、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
7、学习书写“渴”、“渐”等8个汉字
观察汉字结构特点:
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8、生练写。
先描红,再练写。
老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再读课文
师:
没有了生字朋友做障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的更好的。
1、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再课文读一读。
2、觉自己读的怎么样了?
是按你们自己说的要求那样做了吗?
3、小组分自然段比赛读一读。
4、学生评一评,哪组读的最好,好在哪?
5、再读课文,按照读好的小组那样读
三、总 结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猜谜语引入,朗读课文
1、大家先来猜个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打一种鸟)
学生猜出后,
师:
对,谜底就是乌鸦。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
(课件展示配音的动画故事,引导理解)
2、把教材的第一幅插图(教学挂图)贴在黑板上。
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找出来认真读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大家都有过口渴的感受吧?
(口渴了真难受!
)乌鸦虽然找到了水,可是却喝不着水。
(课件演示)
板书:
遇到困难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呀?
你能找出这个句子画下来吗?
快试试。
(指名读句)
这时乌鸦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
4、我们都体会到了乌鸦着急的心情。
可是光着急不能解决问题呀!
那么应该——(板书:
想办法)乌鸦想出什么办法来了?
大家读读课文。
5、现在我们按照乌鸦的办法来做个实验,请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渐渐”….”?
比如: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我们渐渐长大了。
6、你看,乌鸦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困难,它喝到水了!
心里多高兴啊!
(贴图并板书:
解决困难>让我们也来分享乌鸦的快乐,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
提示方法:
a想想乌鸦先遇到了什么困难,接着它想出了什么办法,最后怎么样。
b.把自己当作小乌鸦,边做动作边背诵。
c.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
·
(学生练习背诵;全班试背)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1.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这是一只()的乌鸦,因为……
2、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呢?
看谁想出的办法最好。
学生思考。
3.引导学生对想出的各种办法进行评议。
咱们的同学真会思考,老师觉得像乌鸦一样爱开动脑筋的小朋友最可爱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
你喜欢这只乌鸦吗?
用一句话夸夸她。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回家后做个小实验,将小石子放进有水的瓶子中,注意观察水面的变化。
重点指导“于”、“办”两个字。
“于”字的横要写长一点,注意“一”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办”字中的撇是竖撇,注意观察左右“点”的区别。
在读课文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我们这一次读课文除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外还应该怎么读呢?
(生答:
读出感情)(自由读)
理解“到处”一词
师:
“到处”是什么意思?
(处处、这只乌鸦为了找水费了好大劲,找了很多的地方)你能用“到处”说句话吗?
借助插图了解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朗读体会着急的心情
从“看见”和“想了想”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吗?
(爱观察、爱动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还要会利用身边现有的条件来及时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会思考、讨论、想象…利用对比这一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加深文本的教育意义。
通过想象还能充实蝈蝈的语言和行动,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案设计时间2011年4月11日上课时间11年6月16日
课题
《咏华山》教学设计
总128-130课时
三维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
认识1个偏旁。
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本课3教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
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备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
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
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
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
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本课是谁咏华山?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一、激趣导学,复习检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么?
想去哪里旅游呢?
(生自由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我们的五大名山之一的华山游览一番,好吗?
2、看了这美丽的华山图,你想说什么?
同学们刚才就是在咏华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咏华山。
3、昨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生字词,你能响亮地读出来吗?
出示:
华山山腰间称赞宋代七岁更无山与齐
4、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
(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根据学生回答点出(古时候,登华山)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故事中的人物有(小孩儿先生)他们去做什么呢?
(登华山)这是在什么时候?
(古时候)
小结:
从这短短一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信息,同学们真会读书。
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这小孩儿就是(寇准)。
二、细读课文,借文悟诗:
(一)、简笔画:
华山板书:
高
读读思考:
那句话让你感受到了华山很高?
(自由说
(二)、出示1: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华山很高?
(艰难)读好这个词。
2、出示图,你看这座山怎样?
(很高很陡)
3、爬上去容易吗?
小结:
这么高的华山,沿着山路爬上去会很吃力、困难、很累、不容易……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
指导读:
(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
我们禁不住要赞叹:
啊!
华山真高哇!
(三)、出示2:
啊!
华山真高哇!
1、点红“真”从你读的这个真字让我觉得华山真的很高。
请你用朗读把华山的高读出来!
谁来读?
2、还有哪个字也让你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啊)这是个语气词,你还能找出来吗?
(哇)
小结:
这两个惊叹的语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3、你注意到标点了么?
(!
!
)
(四)、出示3: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从哪感到了华山的高?
(除了•••都•••)
2、蓝天该画哪儿?
(指名回答画蓝天)
3、除了蓝天,你还看到了什么?
这儿的山多不多?
从哪个词知道的?
(远远近近)指导读
4、这远远近近的山该画哪儿?
(画山)
5、出示图:
你们看,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山高)
(五)、出示4: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太阳该画在什么地方?
(简笔板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近)
2、除了太阳,你还看到了什么?
(白云)白云多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朵朵白云)指导练读
3、白云在哪儿呢?
(山腰间)山腰间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边读边想象)
4、出示图:
你们看从这又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齐读:
啊!
华山真高哇!
(六)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
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你最想干什么?
(出示图)
1、同学们都控制不住自己这样做、那样做,这就是“情不自禁”。
(出示)2、这个小孩也跟大家一样情不自禁,他吟诵了一首诗。
(出示古诗)指导朗读。
3、这首诗的意思就在课文中,老师来读诗,请你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脑海里浮现出什么画面?
(1)根据诗句,找出相应的意思。
(出示意思)
(2)理解“举头”“回首”。
(动作演示)
“自古华山一条路”呀!
(板书“华山”)
出示: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感叹号有惊叹、赞美的意思,两个感叹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华山的高。
(齐读)
想象自己就在这华山顶上,看到这远远近近的山。
(指导读)
这时又要让我们禁不住赞叹:
啊!
华山真高哇
小结:
读了这几句话让我们觉得华山更高了、更美了。
一起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
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
归纳整理、拓展提高:
再读古诗,读演内化:
1、教师范读古诗。
老师读得好吗?
(好!
)为什么老师读得好?
2、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演一演,和老师一样加上动作。
3、寇准写这首诗几岁?
(七岁)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一首诗,真是了不起!
)怪不得他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4、我们也来夸夸他,朗读“好诗!
好诗!
”(指导读)同桌表演,指名表演。
5、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
今天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小,欣赏了美丽的华山,还学习了一首描写华山的古诗,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美丽的华山风光。
(欣赏华山风光)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课外延伸:
1、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回家可以再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到更多有关五岳的信息。
2、我国历史悠久,传颂着许多赞美大好河山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题西林壁》)
你可以再搜集一些描写山的诗句。
3、最后,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来赞美我们今天学的华山吧!
(齐读课文)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和我们今天学的西岳华山。
岳就是山的意思,他们都是我国的五大名山,被称为五岳。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会思考、讨论、想象…利用对比这一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加深文本的教育意义。
通过想象还能充实蝈蝈的语言和行动,有利于提
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案设计时间2011年4月11日上课时间11年6月7-9日
课题
小松鼠找花生果
总131-133课时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本课3教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备注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一、导入新课
1、认识花生果实。
2、同学们喜难免吃花生吗?
小松鼠也喜欢吃啦,他还打算靠花生过冬呢!
可他到花生地里却没有找到花生果,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25课。
认读生字:
鼠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圈出文中的16个生字,读一读,不会读的拼一拼。
3、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