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庄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90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1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庄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解读庄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庄子.docx

《解读庄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庄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读庄子.docx

解读庄子

至道学宫解读《庄子》

在解读《庄子》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第三,庄子应该怎么读?

第四,庄子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写?

第五,庄子的高度究竟有多高?

 

一、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庄子是楚国人,居住在楚国蒙地,蒙地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县。

庄子曾经的职业是做蒙地的漆园吏。

有人说庄子是宋国人,这是毫无根据的结论。

首先,宋国不是当时的学术中心,不具备产生圣人的文化土壤。

其次,宋国的漆器根本不发达,没有产业的驱动,不可能产生庞大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再次,宋国是商朝遗民,在周朝,宋人一直备受天下人讥讽,只有宋人不讥讽自己。

庄子在书里,对宋人的讥讽十分辛辣,显然庄子不会是宋人。

那时候如果要讲一个傻子的故事,通常开篇都是说,从前有个宋人。

以此三点来反观楚国,更能说明庄子是楚国人,而不是宋人。

首先,楚国是当时的文化和学术中心。

不仅产生了庄子这样的圣人,还产生了老子和屈原这样的大圣人。

其次,楚国的漆器艺术和产业是当时最发达和繁荣的,所以才有很多的漆园。

再次,庄子对楚国是充满褒扬之心的。

庄子在逍遥游开篇就讲图南之志,这就是楚国文化所特有的对凤凰的崇拜。

中原文化,更多的是崇拜龙。

对庄子的另一个误解是,认为漆园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

实际上,漆器是楚国的战略产业,是当时天下最名贵最高端的奢饰品。

它既代表了当时艺术审美的巅峰,也是楚国皇家御用品,同时还是楚国出口的支柱产品。

所以说,漆园吏非但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官,还是掌管楚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官员。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职位,会让庄子来负责呢?

因为庄子是楚国贵族,和楚国国君是亲戚。

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人,庄子的姓氏,就来自楚庄王的谥号庄字。

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庄姓的源头就出自楚国。

有人看了《庄子》,就认为庄子是书里描写的那样,是个吃米都得找人借的穷光蛋。

认为他出身卑微,一生穷困潦倒,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那只是书里面写的寓言,不能把寓言当现实。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觉得有些诧异,楚人不是蛮夷吗?

怎么会成为当时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呢?

实际上,楚人非但不是蛮夷,还是三皇时期就根正苗红的中原华夏族人。

华夏族是汉族在汉朝之前的称谓。

商代夏之后,商人把楚人从中原驱逐了出去。

还蔑称楚人是蛮夷。

后来周代商,赶走了商人,楚人也是武王伐纣的盟友之一。

立了功的楚人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回归中原了。

但是周人并没有把楚人封在中原,而是视楚人为蛮夷,怠慢了楚人。

周王室没有把楚人迁回中原,只给楚国封了一个子爵,这是当时所有诸侯国里面最低级的一个爵位,封地也只有五十平方公里,这就是楚国最开始的建国基础。

后来楚国人一直奋发图强,就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尊位。

到了楚武王的时候,楚武王攻打随国。

大家都很愤怒,因为依据周礼,不可攻伐无罪之国。

楚武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周天子能够提高自己的爵位。

但是周王室拒绝了楚国。

愤怒的楚武王发出了震惊天下的一句话:

“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武王,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这样楚和周成了并立的两个王朝。

自立为王是楚国命运的一个大转折点。

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奔楚,则是楚国文化和学术兴盛,并使楚国成为文化中心的重大的转折点。

综上可见,当年楚人南奔,保留下来了很多上古三皇时期的文化火种。

从老庄的书里,可以看出来浓厚的三皇之学的底蕴。

周朝官学的长期辐射和影响,使得楚国的文化学术逐步繁荣,老子做周王室史官,得以学习继承古圣之道。

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奔楚后,楚国便成为当时的天下文化和学术中心。

这便是老庄之道的源流和传承。

 

二、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王子朝奔楚之后,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

他所携带的周室秘藏典籍,并没有悉数交给楚国国君,后来周敬王命人来索要,也没有拿到这些典籍。

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也没有发现这些书。

这些书去哪里了呢?

我们从后来的一些史实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孔子一直到晚年才读到《周易》这本书,并且说,要是五十岁的时候就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为什么孔子五十岁的时候读不到《周易》呢?

因为孔子没有机会读到这种周室秘藏典籍。

这种书只有史官、天子、以及王室成员,才能读到。

后来孔子又是怎么读到《周易》的呢?

应该是从王子朝所藏的那些典籍中流传出来的。

《庄子·天道》说: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

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孔子曰:

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历史上,孔子和老子不是只见过一次,而是见过很多次。

孔子第一次见老子的时候,王子朝还没有携带周室秘藏典籍奔楚。

这一次孔子见老子,是响应周敬王的号召,献书给国家,重建王室图书馆。

子路给孔子出主意,说可以通过老子的关系,把孔子的藏书献给周室。

但是老子却没有答应给孔子帮忙。

这段话里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信息。

老子为什么会被免职呢?

老子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孔子?

老子之所以被免职,因为王子朝奔楚,周室典籍没看管好,作为王室图书馆馆长的老子,难辞其咎。

而且,老子可能当时是随从王子朝一起奔楚的。

因为王子朝在当时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

而晋国扶植的周敬王,才是非法的。

所以老子随王子朝奔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王子朝被杀后,老子自然也不可能回去继续担任史官的职务,所以被周敬王免职归居。

孔子向周敬王献的那些书,老子为什么不认可呢?

因为这些书,只讲了周礼的部分。

而更高明的圣王之道,孔子并没有掌握。

自古以来,圣王治天下,都是道德仁义礼无者一体。

孔子只知仁义礼三者,而不知三皇天道之学。

王子朝带走的那些书里,不仅有周朝的档案和典籍,还有夏朝之前的档案和典籍。

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发掘的都只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

并没有发现王室档案和典籍。

因为这些书,都被王子朝带走后,下落不明。

老子作为这件事的全程参与者,他应该是知道那些书的下落的。

老子认王子朝为正统,不认可周敬王的正统继承人地位,那么他自然也不会把那些书的下落告诉周敬王。

但也不能让这些书彻底消亡和毁掉。

所以必须得让这些典籍和典籍里面的大道,后继有人。

比如老子传《道德经》给尹喜,就是在民间寻找道术的继承人。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王室秘藏之书,都是圣王之学,不可以流传到民间。

而尹喜可能也并没有全部看过那些书。

有没有一个人,全部看过这些书呢?

从《庄子》这本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庄子应该是一个全部看过周室典籍的人。

王子朝被杀后,他的追随者,曾经组织过对周王室的反攻,不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而那些周室典籍,可能是被老子秘密的藏匿了起来。

并传给了一些弟子来守藏,这些典籍和道术,进而传到了庄子这里。

如果我们的推断准确的话,那么我们读庄子,就具有了很重大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庄子》这本书,进行道术考古,文化考古,精神考古,思想考古。

复原和重现华夏文化的道术源流和文化脉络。

还原华夏文化的至纯至真至正的大道。

考古的意义是什么呢?

是为了道术寻根,文化寻根,精神寻根,思想寻根。

只有根源纯正的民族,根本牢固的民族,她的文化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根深才能本固,本固才能道复,道复才能天下平,在文化和精神上流离失所的人,才能回归到最纯真的精神家园。

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激浊扬清。

而庄子的道术和思想,正是这至正至清的天上之水。

我们阅读庄子,理解庄子,运用庄子之道,就是为了最终可以,以这天上之水,涤荡这个污浊的世界。

三、《庄子》这本书为什么要这么写?

现在人认为,是老子创立了道家思想。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先秦诸子创立了百家思想。

这些都是错误的结论。

中国的文化,都是从伏羲开始,一脉相承继承和流传下来的。

所以说,诸子并不是发明和创立了这些道术,而只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些道术。

原本,这些道术,也不需要诸子来继承,而是由王室的史官来一代代传承的。

史官承担天师和帝师的责任。

从史官传道,到诸子传道,这个转折点,是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奔楚。

官学崩溃,天下失道,进而天下大乱,道德不一。

庄子写书,为什么不按照传统的史官传道的方法著述,而非要写得那么天马行空和仪态万方呢?

因为这是庄子故意这么写的。

原因有三点,一是为了避祸;二是道术传承断裂,人们已经无法再理解这些上古时期的圣王之道。

第三,庄子故意写的那么隐晦,是对后世之人心存希望,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读出来他掩盖在肆意汪洋的文字背后的古圣至道。

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不成,便杀了王子朝。

这之后,谁守藏这些书,都会存在生命危险。

因为天下诸侯,都会对这些周室典籍,充满占有的渴望。

既不能中断道术传承,又要写得隐晦,让人不怀疑这周室典籍传承到了自己这里。

这就需要用独特的写法来掩盖道术,好给自己避祸。

庄子在书中,一直反复强调避祸的思想。

这在其他诸子之书中是看不到的。

对避祸一事如此的敏感,应该是事出有因。

 

《庄子·天下》篇说:

“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

生与?

天地并与?

神明往与?

芒乎何之?

忽乎何适?

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因为在庄子看来,那些人争论来争论去,其实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大道隐没,学术下末之流层出不穷泛滥成灾。

都没有看到古圣道术,而去空谈大道,这就是沉浊之人,一曲之人。

而庄子知道真正的大道,但又不能太直白的说出来,不然既会遭到别人的伤害,别人也听不懂。

所以不可以用史官那样的笔法,以庄重的话来阐述大道之理。

 

四、庄子应该怎么读?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庄子之道,是大道未裂为百家之说的古圣之道。

所以我们阅读庄子,不可以道裂为百之后的各家之言,来理解庄子。

这一点尤其重要,否则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庄子到底在说什么。

比较常见的对庄子的误读,有这些:

以意解道,以文解道,以心解道,以儒解道,以巫解道。

以意解道,把庄子书中的描写,当成了很有趣味的故事和寓言来阅读。

这是对庄子最肤浅的理解。

庄子讲故事讲寓言,都是为了阐述大道。

并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和寓言。

以文解道,比以意解道稍微深刻了一些,但还是肤浅。

他们把庄子的书,当成文学著作来阅读。

认为庄子是大才子,是文学家。

开中华文学之先河。

这都是根本没理解庄子。

以心解道,这一类人,就是庄子所说的那些以心捐道之人。

师心自用,自己理解的是什么,就认为别人说的是什么。

比如郭象注庄子,就是严重的师心自用。

他完全不知道庄子在说什么,只是自己在喋喋不休的用庄子注自己。

现在的以心解道者,比郭象更不入流。

把庄子理解成了市井流俗的心灵安慰剂。

以儒解道,以儒家的仁义礼,而求古圣之道德,故道德不可理解。

老子是十分喜欢孔子的,但是为什么只传周礼给孔子,而不传《道德经》给孔子呢?

因为他认为孔子理解不了。

孔子理解不了老子,那么很自然,孔子之后的大儒们,也理解不了庄子。

比如韩愈,朱熹,王夫之这些人,对老庄都并不理解。

荀子大概能理解庄子的思想,但是荀子认为庄子之道,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而历代大儒中,理解庄子思想最深刻的人,应该是张载。

张载的《正蒙》一书,里面很多思想,都可以在庄子的思想里找到源头。

很多层次比较低的儒生,因为看不懂庄子,便认为庄子是很多人合写的,只有内篇才是庄子本人所著,其余都是门人弟子所托名而写。

自己看不懂,就喜欢胡乱穿凿附会的乱解释,来迎合自己的愚钝,这是笨人浅人的通病。

以巫解道,是所有不入流者里最不入流的。

这里主要表现为,道教和佛教对庄子的歪曲和巫化劣化。

道教,这种打着圣人旗号的装神弄鬼巫妖组织,把老子巫化成太上老君这种妖怪,也把庄子巫化成了南华老仙和道教神仙。

庄子显然不是一个这种妖里妖气的神仙,而是一个得道圣人。

比道教对庄子的巫化理解更严重的,是佛教对庄子的剽窃歪曲和无耻盗用。

这里主要表现为对庄子浮生若梦和未始有物思想的剽窃和歪曲盗用。

比如金刚要饭宝典里面,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如梦幻泡影,这是庄子浮生若梦的思想,并不是印度人的思想。

庄子讲浮生若梦,并不是教导人们活着是虚妄的,活着没有意义,而是教导人们要去伪存真,活出本真的自己。

庄子的未始有物思想,则被佛教的蝉宗所剽窃和盗用。

比如慧能说的本来无一物,这就是庄子的思想,而不是印度人的思想。

但是蝉宗歪曲了庄子的思想教导人们,活着没有意义,活着是虚幻的,什么都是一场空。

庄子说未始有物显然不是教导人们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而是教导人们虚静之术,合于大道,与道为一,葆真达生。

蝉宗的思想,只是窃取了庄子之道的一些皮毛,把它变成了披着佛教外衣的精神传销要饭骗术。

蝉宗跟印度人的佛教文化,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

以道解道,才是对庄子的正确解读。

我们要理解庄子之道,首先要绝弃上述的那些错误的视角和立场。

只有以道解道,我们才能解开庄子这本玄奥至极的书里面所蕴藏的古圣之道。

五、庄子的高度究竟有多高?

 

庄子的高度有多高呢?

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通常,人们都是极度崇拜造物者,认为造物者高不可攀,过于神圣而不可直视和揣度。

而庄子则是直接牵着造物者的小手,一起看夕阳,一起散步,一起谈笑风生。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庄子之道的高深玄奥。

慧能的蝉宗,只是舔了庄子的鞋子一口,然后就能改头换面,开宗立派,在中国招摇撞骗上千年。

而文人士大夫们则都觉得蝉宗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东西。

其实就是没文化罢了。

可见,庄子之道有多么的高深莫测,蝉宗掰下来一点点碎渣子,都能够一些没文化的文人士大夫消化上千年。

另外,慧能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剽窃的庄子的心斋之术。

但慧能这个人天赋太差,并不能理解心斋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是比着葫芦画瓢,改头换面的包装成了要饭骗术。

西方思想家的书,那些被捧上天的伟大思想家,和庄子相比,不过就是一些幼稚的三岁小孩。

再看那些胡鬼戎神巫教装神弄鬼之书,全部都是低矮到下水道里的垃圾智力活动,像是一条蚯蚓写给一堆蚯蚓看的书。

只有老庄的书,瞬间就能折服真正的向道之人。

庄子,是所有伟岸的人里面,最伟岸的那个,是所有聪明的人里面,最聪明的那个。

是所有的高人里面,最高的那一个。

看到这里,有人大概心里面会犯嘀咕,庄子站得那么高,为什么他不会感觉到冷,反而感觉到很快乐?

人最大的快乐和温暖,不是来自被污浊流俗包围所产生的温暖与俗乐,而是来自于回归天道母体,所带来的澄明通彻的至高和至乐体验。

那些擅长爬行的人,他们蜷曲匍匐在所有命令人下跪的偶像下面。

而只有那些精神上的伟岸者,他们升到高处,看到造物者,就如同看见自己。

并且号召所有爬行的人站起来,和他一起伟岸。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当今的世界,面临四大污染。

道术污染,文化污染,精神污染,心智污染。

人们挣扎在这些卑污的泥沼里,却找不到自救的办法。

而庄子,就是可以把人们从卑污的泥沼里,超拔到天上去的圣人。

从而,我们不再被精神污染所囚禁,不再会被垃圾智力活动所囚禁,不再为文化污染和精神污染熏染到睁不开眼睛。

我们涤荡了那些污秽,回归到自己的纯素本真状态。

人们不再被邪僻妖妄之物所污染,这样的一个人,才是真正精神有所依归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精神伟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世间,才是天道至乐之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本篇主要讲上古时期宇宙观,以及上古时期的天文和历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种循天而行,与天为一的人生观。

而不是讲一种大鱼和一种大鸟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思想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误读。

几千年过去了,也没人能看懂庄子。

因为从第一篇就错了,后面也都会跟着全错。

现在,这个中国文化的千年之谜,终于可以解开了。

冥,指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的宇宙。

华夏族的先人,以太阳为中心建立了天体视运动,通过天文观测来确立历法。

天体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在周年视运动体系里,以北天极为不动的拱极星,天球围绕北天极旋转。

可以把天球划分为四个区域:

北宫玄武七宿,东宫苍龙七宿,南宫朱雀七宿,西宫白虎七宿。

这便是四象二十八星宿。

为什么是二十八呢?

因为以天球上的恒星为参照,恒星月周期为27.322天,取整数为28天。

用二十八宿,环天球一周,这样就可以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来确立四季和节气。

宿,是月球宿留之意。

 

春分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气。

通过观测天文,以定历法,通过历法,再指导农时,农时最关键的节令,就在于春分时播种。

所以中国文化里,既崇拜苍龙七宿的龙的星象,也崇拜朱雀七宿凤凰的形象。

通过对苍龙七宿和朱雀七宿的观测,都可以确立春分节气。

楚人的文化传统,是通过观测朱雀七宿来确定春分,庄子是楚人,所以在《逍遥游》中,用的是楚人以朱雀七宿定四时方位的天文和历法。

 

苍龙七宿,春分时节出现在天方的天空。

朱雀七宿,春分的时候,出现在南方的天空。

白虎七宿,春分的时候出现在西方的天空。

玄武七宿,春分的时候出现在北方的天空。

而在秋分的时候,四象对应的方位则刚好相反。

秋分时节玄武七宿会出现在南方的天空,朱雀七宿,会出现在北方的天空。

北冥有鱼,指秋分时,出现在北天球的朱雀七宿。

其名为鲲,是指处于天球中的位置比较低,如同鱼潜伏在大海里那样。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是说朱雀七宿悬浮在天球上,我们从地球上观察看它,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化而为鸟,并不是指海里的一条大鱼,变成了一只鸟。

而是指星象的变化,朱雀七宿随着时节的变化,从北方的地平线附近,升高到天空中。

其名为鹏,鹏在古代,和凤是同一个字。

有人认为,朱雀和凤凰、玄鸟,是指三个不同的事物。

从庄子的逍遥游来看,凤凰、玄鸟和朱雀七宿,是指同一个事物。

这里的鹏是指朱雀七宿。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同样是说明,朱雀七宿看起来是非常大的。

怒而飞,是指朱雀七宿,整体上升到了星空里。

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里的翼是指朱雀七宿里的翼宿。

翼宿非常的巨大,连绵在天球之上,如同垂天之云。

图:

宋代四象二十八星宿星象图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句说的是,朱雀七宿,运行到天球的南宫位置。

天池,指朱雀七宿中的井宿横跨天上的银河,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我们的古人把银河系,称之为银河。

那么推而广之,全宇宙的太空星辰,就被庄子比作成了浩瀚无垠的大海。

庄子认为,日月星辰的运动都是宇宙中,波澜壮阔如大海般整体运动的一部分。

日月星辰的动力,只是来自于这种整体运动的推动。

并不是自主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上古时的天官书,并不是志怪书籍。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用星象给四时定方位,同时也用动物等象形,把星宿拟人拟物化。

天文和人文的互相交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比如,伏羲人首蛇身。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都是天文现象。

而不单纯的是志怪现象。

只是看起来是志怪,其实并不是志怪。

 

《齐谐》上记载:

“朱雀七宿,运行到天球的南宫,在银河击水三千里,接着升高到天球的中天之顶,有九万里那么高。

这时候,节气的流变,运行到了一年中的春分时节,朱雀七宿,从北冥运行到南冥,经历了六月。

正好是一个恒星年的一半时间。

 

抟扶摇三个字,非常形象。

抟,周而复始的圆周陀螺运动。

地球就像一个陀螺那样在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的视觉上,地球是不动的,所以太阳视运动,看起来是,天空的星宿,在围绕北天极做圆周运动。

扶摇,是指朱雀七宿扶着苍龙七宿的角宿上升。

如同扶着两只角一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体的运动,就如同在天上奔腾的野马一样。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就如同一颗尘埃。

随着天体的运行,推动时节的变化,在不同的时节,地球上便有不同的生物应节气而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看上去是那么的湛蓝,但是天真是蓝色的吗?

并不是天本身是蓝色的,而只是天太过于遥远,遥远得看不到边际,所以只不过是看起来是蓝色的罢了,实际上天并不是蓝色的。

 

这一段讲的是上古时期的宇宙论,宣夜说。

宣夜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宇宙无边无际,所有的天体,都是漂浮并运行在虚空之中。

宇宙中大部分区域都是黑暗的,因为宇宙的大部分区域,气都太过于稀薄。

而只有积气的地方,才会产生恒星,有了恒星才会发光。

这个宇宙论,和我们现在对宇宙的认识,是一致的。

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宇宙模型更完备。

因为现在人根本不懂什么是气。

宣夜,是指充斥弥漫在整个宇宙的黑暗。

宣夜的意思,类似于玄冥一词,冥,也是指黑暗的意思。

 

宣夜说是从上古时期传下来的。

大概在庄子之后的时期,这一整套的天文学图法术都失传了。

庄子肯定是看过宣夜说流传下来的典籍的,所以才会写逍遥游这篇文章。

 

古代的天文学,关于宇宙模型,有三个主流的学说。

一个是我们刚刚说的宣夜说,另外两个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我们现在的人,一说古代的天文学,就觉得是古人都认为天圆地方,然后就开始嘲笑古人。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天圆地方,只是盖天说。

并且,盖天说早就被古人推翻驳倒了。

古人并不认为地球是一个方块,天是一个圆罩子盖在一个方桌子上那样。

古人反驳的很有力,古人说,如果真是盖天说那样天圆地方的话,地的四个角就盖不住,就会伸出到天的外面去。

于是推导出来,盖天说自相矛盾。

 

为了修正盖天说,不至于使地的四个角,伸到天的外面去,古人对盖天说进行修正。

认为天和地,都是中间隆起的。

天如同鸡蛋壳,地如同鸡蛋黄,天在外面包裹着地。

这样的浑天说,已经没有天圆地方的影子了。

尽管宣夜说已经失传了,通过对整本《庄子》的解读,我们依然可以把它复原出来一部分。

只有理解了古人的宇宙观,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化。

 

因为庄子的思想,非常深奥,如果一下子讲的太多,很多同道可能会读起来比较累。

所以我们会把每一篇分拆成很多小节来讲。

逍遥游篇,北冥有鱼这一小节,我们就讲完了。

敬请期待后面的章节讲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在上一篇,我们讲了上古天文学的宣夜说宇宙观。

宣夜说认为,天空之所以看上去是蓝色的,并不是天本来就是蓝色的,而是因为距离无穷遥远,以至于看上去才是蓝色的。

不仅从下往上看,是无穷遥远的。

而且从上往下看,宇宙也是无穷遥远无穷大的。

 

这跟盖天说天圆地方,认为地下面没有天,完全是不一样的宇宙模型。

庄子认为地球并不是天下面半球的一个底面。

而是认为,在宇宙中,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地的下面就没有天了。

而是从地球往外看,四面八方都是无穷大无穷遥远的。

 

天体为什么能悬浮在宇宙中呢?

庄子回答的是,宇宙中的海运之水,撑托着天体。

这里的海运之水,其实是指宇宙中无穷无尽的虚漠之气。

而宇宙的天体为什么会运行呢,是什么推动它们的呢?

庄子认为,是气的运化,推动了天体的运动。

庄子把这种气的运化,比喻成了风。

 

既然宇宙是无穷大的,天体是无穷多的。

那么撑托这些天体的气,就需要无穷厚,才足以撑托。

既然要推动无穷多的天体运行,那么风也需要无穷厚才足以推动宇宙所有天体的运行。

也就是说,所有的天地,都包含在无所不在的气和气的运化之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这段话说的是,如果宇宙中的气,没有无穷多的话,那么天体就会搁浅。

就好比说水不够多,就无法承载大船的航行。

如同放个杯子,就会杯底搁浅在河床上,水太浅了,船太大了。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如果宇宙的尺度再小一些,只有一杯水那么少,那么在杯子里面,只能承载草芥这么小的东西,在杯子里面航行。

这几句话从反面说明,宇宙只有无穷大,才能负载宇宙中的天体。

而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推论就是,天体会搁浅在宇宙中。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同理,如果宇宙的整体运动的推动力,它的动力源,如果不是全宇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