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885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docx

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课程名称:

__劳动经济学考试形式:

闭卷

学习中心:

_________考试时间:

90分钟

姓名:

_____________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合计24分)

1.劳动力供给

2.劳动参与率

3.人力资本

4.垄断工资差别

二判断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会增加个人劳动力供给。

()

2.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工资率。

()

3.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减少和增加。

()

4.蛛网的稳定条件是指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

5.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形状陡峭。

()

6.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下企业比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来说将雇用更多的劳动力。

()

7.在短期内,其他生产要素是不变的,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

()

8.当市场现时工资率高于均衡工资率时,劳动力供给会大于劳动力需求。

()

9.与横轴平行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劳动力需求弹性为无限弹性。

()

10.结构性失业是经济达到均衡时仍然存在的一种失业类型。

()

三图形分析题(每题10分合计20分)

1.结合以下两个图形,说明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2.结合以下图形,说明企业在进行特殊培训时如何与受训人分担成本和收益。

 

四简答(每题8分合计16分)

1.与经济周期相关的两种劳动力假说是什么?

2.说明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对均衡工资的影响。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合计20分)

我国的失业率统计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你认为造成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2.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

3.人力资本的含义

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4.垄断性工资差别的类型

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规模效应(左图)假设资本价格不变,劳动价格提高,由于企业的等成本线发生了变化,使得它不能在Q1产量下生产。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必须等于工资率,这时只有减少劳动投入,结果是均衡点变为b。

替代效应(右图)假设工资率提高,资本价格不变,在长期中,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

工资率提高了,减少劳动力需求,使其由L1减少到L2;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资本由K1增加到K2。

2.在特殊培训期间O—t,受训员工的工资为Wu,Wa-Wu的差额部分为员工承担的培训成本;Wu-Wc的差额部分为培训企业承担的培训成本。

在雇佣期间t—T内,受训员工的工资为Wu’,Wu’-Wa’为员工的培训预期收益,Wc’-Wu’的差额为企业获得的培训预期收益。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的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假设A地区工资率Wa比B地区Wb高。

A地区的高工资导致B地区的工人离开本地区流向A地区。

B地区劳动力供给减少,使B地区劳动力供给曲线从S移向S,并使A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从Sb2移向Sb1。

最终使地区工资差别趋于消失,都等于均衡工资率We。

(如下图)

 

 

1.失业是指劳动力人口中,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我国在失业率的统计中主要存在统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仅仅统计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有隐性失业、农村中的失业人数未统计。

我国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需求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符、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符等等。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 )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的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是指( )

  A、人的劳动能力  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

  C、简单的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是(  )

  A、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C、国家和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的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

  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

  A、上市  B、不变  C、难以确定  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的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

 

  10、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为(  )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

 

  12、工资制度可以分为工资生成制度和( )两大类。

  A、工资形成制度 B、工资发放制度 C、工资支付制度 D、工资使用制度

  13、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则均衡工资率(  )。

 

  14、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

  A、上涨 B、不变  C、难以确定  D、下降

  15、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的周期波动

  16、两种劳动力间为总替代关系时,其交叉工资弹性为(  )

 

  17、收入分配完全不均等时,基尼系数等于(  )

  A.0      B.1     

  18、以下会抑制企业扩大对劳动力需求的政策是( )

 

  19、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  )的差异。

 

  20、奢侈品与生活必需品相比较而言,其劳动力需求弹性(  )。

 

  二、多项选择题

  21、工资率的高低代表闲暇机会成的高低,那么(  )

  A、闲暇的机会成本越高人们选择闲暇的可能性越小

  B、闲暇的机会成本越低人们选择闲暇的可能性越大

  C、工资率越低,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小

  D、工资率越高,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小

  E、工资率越高,人们工作的可能性越大

  2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有( )

  A、各级正规教育 B、在职培训 C、健康保健 D、劳动力流动 E、劳动力流转

  23、按照劳动力需求的层次来划分,其主要形式有(  )

  A、长期需求 B、企业需求 C、行业需求 D、市场需求 E、短期需求

  24、下列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无差异曲线随主体偏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状

  B、同一主体的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

  C、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低

  D、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E、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为凹向原点

  25、影响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因素主要有(  )

  A、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发展水平  B、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发展水平 D、劳动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演变

  E、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状况

  26、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有(  )

  A、间接性 B、迟效性 C、长期性 D、异质性 E、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7、对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  B、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减

  C、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  D、第三阶段总产量增加  E、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28、按照竞争自由度划分,劳动市场可分为(  )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市场  C、不完全竞争市场 D、充分竞争市场 E、不充分竞争市场

  29、劳动力市场机制包括(  )

  A、工资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风险机制 E、调节机制

  30、影响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

  A、经济效益 B、物价水平 C、劳动力配置 D、工资分配形式 E、劳动差别

  三、判断说明

  31、人力资源在社会中总是创造财富的。

  32、劳动力资源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这一方面。

  33、个人在劳动力供给中,资源约束条件是不一定的。

  34、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35、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制定者。

  36、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

  37、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一定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必要的前提条件。

  38、影响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39、工资歧视是指劳动者同工不同酬。

  40、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货币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也不会改变。

  四、简答

  41、人力资本的特征有哪些?

  42、为什么说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43、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各自的表现形式有什么?

  44、劳动力流动的规律有哪些?

  五、论述

  45、论述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46、论述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A 5、C 6、D 7、D 8、C 9、B 10、C 11、B 12、A 13、B 14、D 15、D 16、A 17、B 18、D 19、C 20、B

  二、多选

  21、ABCE 22、ABCD 23、BCD 24、ABD 25、ACDE 26、ABCDE 27、ACE 28、ABC 29、ABCD 30、ACDE

  三、判断说明

  31、错。

既是财富的创造者,又是财富的消耗者。

  32、错。

既包括数量,还包括质量。

  33、错。

资源约束条件是给定的。

  34、对。

  35、错。

是现行市场工资率的接受者。

  36、错。

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37、错。

不一定以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为必要的前提。

  38、错。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非经济因素。

  39、对。

  40、错。

实际工资会下降。

  四、简答

  41.

(1)对人身和物质资本的依附性;

(2)时效性;(3)再生性和价值的递增性;(4)不可计量性。

  4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雇主需要多少劳动力,是由市场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因为社会对物质产品和服务有所需求。

  43、

(1)供大于求。

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

  

(2)供小于求。

表现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缺乏劳动力,企业和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职人员。

  (3)供求均衡。

表现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达到均衡。

  44、

(1)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劳动力流动;(3)体力劳动力向脑力劳动力流动;(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流动;(5)经济落后地区或国家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流动。

  五、论述

  45、

(1)宏观因素。

第一,宏观经济状况。

第二,社会经济政策。

第三,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第四,国家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工资率差距。

第五,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的因素。

第一,性别。

第二,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

第三,工资水平。

第四,个人非劳动收入。

第五,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46、

(1)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第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

第三,社会劳动生产率。

第四,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

第五,政府政策的调节。

第六,物价变动。

第七,员工生活费用及水平。

  

(2)影响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效益。

第二,劳动力配置。

第三,工资分配形式。

第四,劳动差别。

文章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